昨天和几个做产品的朋友聊天,其中一个话题聊到关于微信的一些限制,我觉得挺受启发的,这里跟你们分享下。

说起微信的限制,细数一下其实挺多的。

比如,订阅号一天只能群发一篇文章、朋友圈最多只支持 9 张图片、语音消息最长只支持 60 秒等等。

于是我们在探讨,这种限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主要聊聊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点,即为什么微信的语音消息最长限制 60 秒?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假设微信语音消息不限制时长会发生什么?

如果真是那样,那对于消息接收方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因为需要在特定时刻收听几分钟甚至是十几分钟的语音,这种体验是很不好的。

此时,语音消息已经变成了音频文件。

注意,这二者虽然都是以语音形式存在,但时长直接决定了消息接收方的体验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

很简单,假设微信语音消息时长不设限制,那消息接收方针对这种长语音会衍生出暂停、快进、甚至是倍速播放的需求。

这么一来,产品变复杂了,消息接收方体验打折了,整体产品收益为负。

换一个角度,从消息发送方来看,虽然延长语音时长可以简化单次操作,但相对于前面提到的产品收益为负来看,消息发送方的这点价值增量并不能抵消甚至反超。

因此,最长 60 秒的语音消息限制是更偏向于消息接收方的一种考虑。

看到这可能有读者会问,虽然消息被拆分成一条一条 60 秒的语音,但如果发送多条的话消息总量和时长并没有减少,接收方体验不照样打折么?

这里其实要注意一个区别,那就是语音消息和音频文件的信息密度

一个 6 分钟的音频文件和 10 条 60 秒的语音消息在信息总量和时长上是一样的,但拆分成 10 条 60 秒语音后,单条语音消息的信息密度下降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单条限制 60 秒的语音消息就起到了暂停的作用,让消息接收方有喘息和消化的机会。

另外,基于微信有语音转文字的功能,信息密度更低的语音消息在转换成文字后的阅读体验也更好。

更何况,如果两个用户之间如果有高频交换信息的沟通需求,他们可以直接语音或视频通话,这反倒比语音消息的效率更高。

所以,语音消息比较适合即时性要求不那么高、急迫性不那么强、信息密度可控的沟通场景。

对于微信的这种限制,其实是在追求整体最优解,这不是一种单点思维,而是一种全局思考。

没有绝对完美的产品,任何一个设计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对于产品来说,追求整体最优解就是一种最佳实践策略。

其实很多产品都有自己的限制,这些限制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影响,而且有些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举个例子,微博的字数限制。

玩微博比较早的人都知道,微博起初最多只能发布 140 个字,也正是这种特点让它和长博客产生了不同。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放开了这种限制,那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我想,肯定不是微博产品经理一时兴趣或脑袋发热。他们之所以做出这个决策,一定是观察到了一些什么,并且迎合了这个需求。

在我看来,导致微博放弃这个限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长图文」形态的微博内容。

所谓长图文,就是为了突破 140 字的限制,很多用户把想说的话写在记事本或者其他笔记工具上,然后导出成长图片发布在微博上。

这么一来,既没有被 140 字限制住,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觉得微博的产品经理一定是看到了这个现象,并且调研了相关数据,发现这种改动会给用户带来价值增量。

与此同时,微博的产品定位在朝着社交媒体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长内容的需求也在增加,而原本的限制却阻碍了这种发展。

按照这个逻辑,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但我想说,凡事背后都有逻辑,不管是微信的限制还是微博的限制,不管是继续坚守还是从此放开,背后都少不了逻辑支撑。

现象总是很简单,但逻辑会更加美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