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幾個做產品的朋友聊天,其中一個話題聊到關於微信的一些限制,我覺得挺受啓發的,這裏跟你們分享下。

說起微信的限制,細數一下其實挺多的。

比如,訂閱號一天只能羣發一篇文章、朋友圈最多隻支持 9 張圖片、語音消息最長只支持 60 秒等等。

於是我們在探討,這種限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裏主要聊聊大家討論比較多的一個點,即爲什麼微信的語音消息最長限制 60 秒?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假設微信語音消息不限制時長會發生什麼?

如果真是那樣,那對於消息接收方來說可能是一場災難,因爲需要在特定時刻收聽幾分鐘甚至是十幾分鐘的語音,這種體驗是很不好的。

此時,語音消息已經變成了音頻文件。

注意,這二者雖然都是以語音形式存在,但時長直接決定了消息接收方的體驗以及相應的產品設計。

很簡單,假設微信語音消息時長不設限制,那消息接收方針對這種長語音會衍生出暫停、快進、甚至是倍速播放的需求。

這麼一來,產品變複雜了,消息接收方體驗打折了,整體產品收益爲負。

換一個角度,從消息發送方來看,雖然延長語音時長可以簡化單次操作,但相對於前面提到的產品收益爲負來看,消息發送方的這點價值增量並不能抵消甚至反超。

因此,最長 60 秒的語音消息限制是更偏向於消息接收方的一種考慮。

看到這可能有讀者會問,雖然消息被拆分成一條一條 60 秒的語音,但如果發送多條的話消息總量和時長並沒有減少,接收方體驗不照樣打折麼?

這裏其實要注意一個區別,那就是語音消息和音頻文件的信息密度

一個 6 分鐘的音頻文件和 10 條 60 秒的語音消息在信息總量和時長上是一樣的,但拆分成 10 條 60 秒語音後,單條語音消息的信息密度下降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單條限制 60 秒的語音消息就起到了暫停的作用,讓消息接收方有喘息和消化的機會。

另外,基於微信有語音轉文字的功能,信息密度更低的語音消息在轉換成文字後的閱讀體驗也更好。

更何況,如果兩個用戶之間如果有高頻交換信息的溝通需求,他們可以直接語音或視頻通話,這反倒比語音消息的效率更高。

所以,語音消息比較適合即時性要求不那麼高、急迫性不那麼強、信息密度可控的溝通場景。

對於微信的這種限制,其實是在追求整體最優解,這不是一種單點思維,而是一種全局思考。

沒有絕對完美的產品,任何一個設計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對於產品來說,追求整體最優解就是一種最佳實踐策略。

其實很多產品都有自己的限制,這些限制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影響,而且有些限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舉個例子,微博的字數限制。

玩微博比較早的人都知道,微博起初最多隻能發佈 140 個字,也正是這種特點讓它和長博客產生了不同。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微博放開了這種限制,那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

我想,肯定不是微博產品經理一時興趣或腦袋發熱。他們之所以做出這個決策,一定是觀察到了一些什麼,並且迎合了這個需求。

在我看來,導致微博放棄這個限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長圖文」形態的微博內容。

所謂長圖文,就是爲了突破 140 字的限制,很多用戶把想說的話寫在記事本或者其他筆記工具上,然後導出成長圖片發佈在微博上。

這麼一來,既沒有被 140 字限制住,也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覺得微博的產品經理一定是看到了這個現象,並且調研了相關數據,發現這種改動會給用戶帶來價值增量。

與此同時,微博的產品定位在朝着社交媒體轉變的過程中對於長內容的需求也在增加,而原本的限制卻阻礙了這種發展。

按照這個邏輯,一切就解釋得通了。

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

但我想說,凡事背後都有邏輯,不管是微信的限制還是微博的限制,不管是繼續堅守還是從此放開,背後都少不了邏輯支撐。

現象總是很簡單,但邏輯會更加美麗。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