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國家專設領導小組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羣一體化發展。

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省會城市(下稱“四市”)立志成爲引領者,長江中游城市羣一體化發展有望再上新臺階。

2月21日下午,長江中游城市羣省會城市第九屆會商會召開。四市第九次牽手,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羣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長江中游城市羣省會城市“一碼通域”合作框架協議》《長江中游城市羣省會城市法律服務異地協作框架協議》等文件。

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市發改委獲悉,系列文件旨在探索建立新的合作體制機制,四市將發揮引領作用,以培育發展現代都市圈爲引領,促進基礎設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公共服務、產業融合、生態環境、體制機制等領域的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市GDP十年增長2.4倍

四市地緣相近、文緣相通、人緣相親、發展相融,是緊密協作的好夥伴。

早在2013年2月,武漢便邀請長沙、合肥、南昌相聚江城,共同拉開了長江中游四省會城市合作的序幕,聯手打造以長江中游城市羣爲依託的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攜手之前,四市2012年經濟總量僅爲2.17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足2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8000億元。十年後的2022年,四市經濟總量已達5.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7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萬億元。

“經濟增長的背後,正是四市協同合作的共同努力。”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十年來,四市主動作爲,不斷完善“決策、協調、執行”三級協作機制,共召開八屆會商會和八次協調會,簽署了《武漢共識》《長沙宣言》《合肥綱要》《南昌行動》《長江中游城市羣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十年來,一系列合作在長江中游城市羣中開花結果:250餘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市通辦”;在全國率先打破公積金貸款管理的城市壁壘,開展省際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居民異地就醫報銷再也不必來回奔波;長江中游26個城市工商聯創建長江中游城市羣“大商會”合作機制,推進形成民間商會區域一體化新模式。此外,四市還共建“長江鏈”公共資源交易區塊鏈服務平臺,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邁入快車道。

共謀協同發展

而此次召開的第九屆會商會強調以培育發展現代都市圈爲引領,加快以武鄂黃黃(武漢、鄂州、黃石、黃岡)爲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發展,推進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一體化發展,提升合肥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推動南昌都市圈融合發展。

四市要發揮長江中游科創優勢,系統推進創新體制改革,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努力將長江中游建設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行動計劃提出,要聚焦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數字視頻等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長江中游科技大走廊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行動計劃要推動四市國家高新區擴容,支持專業性園區、產業轉移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爲省級高新區,探索高新區“一區多園”管理模式。對此,湖北率先實踐,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橫跨武漢、鄂州兩市打造武漢新城,讓光谷這一國家級高新區的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擴大。

行動計劃指出,四市要結合區域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積極打造電子信息、工程機械、儲能材料、智能終端、大健康、高端芯片等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努力將長江中游城市羣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高地。

行動計劃還指出,四市將推動區域人力資源深化協作、高質量醫療資源合作共享,深化跨區域社會保障服務能力,構建普惠便利的城市羣,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會上,四市還與黃石、岳陽、安慶、九江、黃岡、株洲、銅陵、撫州、咸寧、湘潭、六安、宜春等12個觀察員城市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羣2023年重點合作事項》,共涉及40項內容,包含28項跨省合作事項,以及12項都市圈合作事項。

在跨省合作事項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大重點,今年將共同爭取將武漢至南昌、武漢至貴陽、武漢至安慶至池州、長沙至安慶至南京、安慶至景德鎮等鐵路項目,納入國家新一輪中長期鐵路網發展規劃及近期建設計劃。同時將加快武漢—南昌高速湖北段建設、武陽高速武漢段建設;加快形成南昌—修水—武寧—陽新—武漢的高速公路通道,加密區域公路路網。

在都市圈合作方面,重點事項針對各都市圈的特點進行了各有側重的任務鋪排。以武漢都市圈爲例,此次簽訂的圈內合作事項涉及增強武漢製造業輻射帶動力、共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系、加快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發展、加大就業公共服務協同力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等多個領域。

一體化發展問題仍在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國家重大戰略的集聚和疊加,武漢、長沙、南昌將成爲“強核壯圈”的引領者,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羣成爲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羣。

“但對比長三角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在龍頭城市輻射能力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秦尊文分析稱,上海作爲長三角的龍頭城市當之無愧,不僅自身GDP總量多年穩居全國城市第一,也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帶領長三角41市GDP規模全部超過千億元,超萬億元的城市數量在五大城市羣中也遙遙領先;反觀長江中游城市羣,由於是三核結構,誰是龍頭城市一直爭論不休,省會城市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一定程度上造成內耗,省際的聯動程度不高,協調發展的難度更大。

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比,長江中游城市羣各省、各都市圈之間的跨區共建合作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川渝兩地在全國率先設立跨省域實體化運行的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兩地爲這一新區“量身定製”了28條高含金量的改革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吸引了181家企業落戶,協議投資333億元,初步形成了以汽車研發製造爲主的裝備製造業集羣。秦尊文說,反觀長江中游城市羣,雖然也有株洲與萍鄉、小池與九江的跨省合作,但由於湘鄂贛三省各省會城市都不靠近省際邊界,空間距離較遠,還沒有共建有較大影響力的跨省合作區,長江中游沿線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存在差距。

對此,秦尊文呼籲,應該像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羣一樣,除了設立省市級協調機構外,國家層面可以專設領導小組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羣一體化發展。

秦尊文提到,雖然《長江中游城市羣發展規劃》中沒有納入安徽省,但安徽未來將在長三角與長江中游城市羣之間發揮越來越重要的連接作用,特別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重點鐵路項目和全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力都離不開安徽這一紐帶。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