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即將建成投用、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河北取消赴京津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北京3600餘個政務事項將延伸至北三縣……九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績不菲。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經過九年的發展,京津冀三地從過去的“單打獨鬥”轉變爲協同發展,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協同創新越來越快、公衆獲得感越來越強,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機勃勃。

從“雙城”到三地,京津冀協同跑出“加速度”

從京津“雙城記”到京津冀協同發展,九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國家戰略佈局,京津冀協同創新進入全面佈局推進、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階段。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提出加快京津雙城聯動,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就此,京津冀協同發展由京津“雙城記”到進入國家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佈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並確定了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佈局思路。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如何進行?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作爲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批覆,此後,雄安新區建設全面提速。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區啓動區北部骨幹路網搭建完成,生態系統工程骨架初顯,互聯網產業園、國貿中心、體育中心等重大項目拔地而起。

同時,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質量發展路線愈漸明晰。202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爲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並提出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目前,副中心城市建設生機勃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千億量級,超級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施工如火如荼。

此外,減量發展也在有序推進,北京市內部功能逐漸重組。首批標誌性疏解項目陸續在雄安新區落地建設。2014年以來,北京市累計退出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

縱觀九年發展,京津冀協同已經跑出“加速度”,區域經濟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10萬億元,其中,北京、河北生產總值跨越4萬億元量級,均爲4.2萬億元;天津生產總值爲1.6萬億元。

對此,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認爲,三地共同富裕在近年來取得了歷史性進步。

“從地區內部看,2020年,京津冀地區歷史上首次消除了環京津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告別環京津絕對貧困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京津冀地區正在重新全面成爲帶動北方、平衡南北的強勁區域型發展極。”楊開忠說。

2月16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圖/IC photo

交通、醫療、產業等領域共享發展成果

九年來,京津冀三地立足共享發展成果,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高,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在百姓生活中得到體現。

2月10日起,河北率先取消參保羣衆赴京津異地就醫備案手續。這意味着,河北患者到京津看病就醫直接持社保卡或醫保電子憑證即可,醫保結算與河北一致,京津冀三地醫療資源同城化邁出關鍵一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楊帆表示,因爲距離優勢,河北患者到北京看病的很多,僅2022年,該院就接待河北住院患者近1萬人、門診患者近3萬人,這些患者將直接受益。

隨着北京各類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津冀延伸,京津冀三地公衆跨省就醫越來越方便。目前,京津冀4800餘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5500餘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這對於三地公衆來說,是一項巨大的便利。

京津冀協同發展秉持“民衆福祉改”的導向,保障京津冀全體公民能共享區域經濟發展成果,在地區、城鄉和不同人羣之間實現均等化,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更成爲目標之一。

醫療領域的改變只是一個縮影,從謀劃藍圖向重點突破轉變,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生態、產業和公共服務四個領域實現了快速突破。

北京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區域營運性鐵路總里程達10848公里,較2014年末增長38.3%。

“三地通過制定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基本建成了多節點、網格狀的區域交通網絡、城際鐵路主骨架和‘軌道上的京津冀’,以及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經濟適用、綠色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楊開忠表示,九年來,京津冀三地交通一體化從藍圖變成現實。三地交通互聯互通進一步提速,由“走得了”向“走得快”轉變。

在生態領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有力推進。2022年,三地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國家地表水考覈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均動態達到國家“十四五”目標要求,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高,北京密雲水庫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天津海河河北區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河北秦皇島灣北戴河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三地居民都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此外,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產業協同發展也實現率先突破。京津冀三地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佈局,實現了由“轉移承接”向“產業鏈合作”轉變。

截至目前,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已簽約北京項目465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累計超過4000家。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進入實質化運營階段,註冊企業超百家。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達9500餘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100億元。

楊開忠表示,近年來,京津冀功能協同升級轉型強勁突破,以產業協同升級轉移爲率先突破口,三地建設京津冀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中關村和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北京市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北京證券交易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深度融合,形成區域創新共同體,打造中國經濟發展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支撐帶,初步建成了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和全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引擎。

從“一城獨大”到“兩翼齊飛”

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北京從“一城獨大”轉向“一核兩翼”,中心城區不再“攤大餅”,把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作爲北京“兩翼”,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如今,“兩翼齊飛”的新態勢折射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氣象。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即將建成,我非常期待,我要帶着兒子、兒媳婦和孫子享受這裏的文化生活。”程廣森已經在通州區住了66年,在他看來,隨着三大建築正式亮相,未來將有更多市民來到副中心這座未來之城、綠色之城,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感受綠色生活的舒適和愜意。

居住在城市副中心的人們正在見證着這裏的鉅變。隨着近年來北京市落實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意見和北京市實施方案,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開,保持着生機勃發的良好勢頭。

人們不僅期待着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文化設施今年建成投用,北京文旅新地標——環球主題公園開園迎客,也給居民在家門口增添了旅遊新去處。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完成結構總工程量50%,東六環入地改造西線隧道首段貫通,人們今後的出行也將更加方便。

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也進入新階段,兩地跨界道路通達性不斷提高,區域內已建成對接道路10條、跨潮白河橋樑5座;廠通路公路部分總體工程進度過半,潮白河大橋北京段、河北段已於去年年底同步開工,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北三縣至北京國貿地區通勤定製快巴試點開通。“區域通辦”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依託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雲窗口”,3600餘個政務事項延伸至北三縣。

近年來,北京還積極引導適宜產業向北三縣佈局,已連續4年舉辦項目推介洽談會,在2022年北京通州與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中,簽約項目37個,意向投資額280億元;2019年以來累計簽約項目160餘個、意向投資額1080億元。

作爲另外一“翼”的雄安新區,城市框架正全面拉開。雄安新區建設從“規劃先行”到“雛形顯現”,“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幹線公路網全面建成。目前,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3家央企總部全面開工,中礦集團註冊落戶並完成總部選址,20多家央企子公司和中國中鐵產業集羣落戶雄安新區;4所高校確定設計方案,2所醫院選址落位;北京援建“三校”交付,雄安宣武醫院封頂。

過去九年,北京一如既往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始終把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爲北京分內之事,紮實落實京冀兩省市共同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

除了以“交鑰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三校一院”項目,北京40餘所學校、5所醫療衛生機構對接支持雄安新區相關機構,17家市管國企在雄安新區投資項目100餘個,涉及基礎設施、城市運營、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貫通運營,京雄高速北京段六環至市界段完工通車,今年將全線通車,京雄直聯直通的交通體系初步成形。

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羣建設加快推進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羣的必經階段。

在今年1月14日北京“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中,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穆鵬表示,世界級城市羣建設的初期往往都是打造都市圈,東京、紐約、倫敦等都是發揮好核心城市作用,通過都市圈帶動形成城市羣,這是必然規律。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區域也都在積極建設都市圈。

“國家已經明確要求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將有利於北京在更大範圍配置資源,優化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羣。”穆鵬說。

近年來,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邁出新步伐。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由“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三個圈層構成。其中,“通勤圈”是現階段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主要是促進環京地區深度融合,完善區域快線,加強公共服務配套,形成同城化效應;“功能圈”主要是促進京津雄聯動發展;“產業圈”主要是促進節點城市強鏈補鏈,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氫能等重點產業鏈,形成緊密分工協作格局。

穆鵬曾指出,環京地區“通勤圈”是北京發展的重要腹地,居住了大量的北京就業人口,約有40多萬人,其中北三縣就有17.5萬人。“可以說,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當務之急,就是把‘通勤圈’建設好。”

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首都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萬億元,佔京津冀地區的四成,“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佔首都圈的比重分別爲9.9%、37.6%和52.5%。首都圈產業結構爲4.7:39.9:55.4,“通勤圈”三產佔比最高,達67.7%,“產業圈”二產佔有較高比重,爲45%。

2015年以來,北京企業對都市圈企業投資次數累計超3.2萬次,投資額超1.6萬億元。2022年,北京企業對“通勤圈”“產業圈”投資次數均爲2015年的2倍,對“功能圈”投資次數也達到1.5倍。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可謂是生機勃勃。”穆鵬表示,近年來,北京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更好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四個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京津冀三地完善協同對接機制,現代化首都都市圈邁出實質性步伐。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