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等冲击,31省本级收入也受到一定冲击,其中河南、青海收入为负,比较少见,这跟而省级垫付市县留抵退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有关。

近期31个省份相继披露了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报告(下称“预算报告”),受疫情、退税减税、楼市低迷等影响,去年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其中河南和青海两个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负。

河南省预算报告显示,2022年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165亿元,实际完成-36.3亿元,下降118.3%。青海省预算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青海省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9亿元。而上一年这一数字为36.1亿元。这一收入并不包括中央补助收入、一般债务收入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告诉第一财经,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负比较少见。它是在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出现的现象。

对于省本级一般公共收入转负,河南预算报告解释,这主要是省级按有关规定垫付了部分应由市县承担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资金,以及2022年省与市县实行新体制省级税收全部留归市县影响。

青海预算报告称,2022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短收17.9亿元,其中省本级短收38.9亿元,主要是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省级分担退税比例35%所致。

去年为了帮助企业等市场主体渡过难关,中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力度空前。这一数字具体落在各省份中,河南省全年累计“退、减、免、缓”税费1323.5亿元,其中留抵退税983.5亿元,惠及企业4.8万户,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六省第1位。青海全省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缴税费211亿元左右,其中留抵退税166亿元,支持力度为历年之最。

为了确保留基层政府真正落实大规模退税减税政策和保民生,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而各省按照国家规定,对地方退税的50%部分,15%由各地直接退付,省级财政先垫付35%,此后再由各地通过调库归还省级,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市县财政退税压力,确保留抵退税及时退付。当然这在短期会造成省本级财政收入减少。

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等,河南在去年启动了新一轮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比如省财政直管县的范围由目前的24个扩大至全部102个县(市)。在收入分配方面,河南调整优化省与市县收入分配关系。除中央调库返还收入外,将适合下划的省级固定税收收入全部按照属地原则下划到市县。

这一改革之后,河南省能够最大限度的下沉收入,有利于市县进一步壮大财政收入规模,当然省本级财政收入相应受到一定冲击。河南适当加大省级对非税收入的分成力度,便于引导市县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吕冰洋表示,省级政府是中国财政体制的枢纽,省级政府会通过频繁的财政体制调整,来保持对地县级政府赋予足够的财政激励,以发挥财政体制保障地县级政府财力和调动政府积极性效果。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第一财经表示,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正负多少,因各省政府间收入与支出责任划分不一,表现出多样性,无法判断好坏。事实上,省级在整个财政体系中承担着“二次”调控功能,某个省份的多少只能是“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未来总的改革取向是要适度强化省级支出责任,或将影响省本级的财政集中度,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就是增减的表象。”王振宇说。

由于各省财政体制千差万别,各省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占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总额比重,有明显差异。

比如,根据各省份预算报告数据,2022年北京市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315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约为55%。而2022年江苏省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92亿元)占比约2%。

多位财税专家曾告诉第一财经,各地省市本级收入占比差异背后,直接体现了各地在省市县收入划分的不同,省份收入分享比例越高,则收入占比越高,反之则越低。这又体现出各地财政体制差异较大。

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厘清省市县财政权责,并对各地收入划分给出指导,总的来看,省级财政权责适度加强,收入向省倾斜,从而适度增强省级宏观调控能力。当然这项改革也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和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调动省以下各级政府积极性。目前,各地已经着手启动这项改革。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