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受經濟下行壓力以及財政收支矛盾約束,持續大規模減稅降費的政策空間已經不大。

過去的一年,企業成本有何變化?

2月27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舉行當前財政經濟形勢研討會,併發布2022年“企業成本”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企業的具體成本類別有升有降、喜憂參半。一方面,企業稅費成本下降,原材料成本小幅下降,融資成本逐年下降,制度成本也出現明顯降低。另一方面,企業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趨勢性上升,用能成本穩中有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成本有所抬升等。

爲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2022年中國退、減、緩稅費規模超過4.2萬億元,直接帶來了企業稅費成本的明顯下降。

《報告》數據顯示,2022 年前三季度,國內 A 股上市企業每百元營業稅收收入稅費負擔爲 5.9 元,較上年同期降低 0.3 元、下降 5.3%;每百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稅費負擔爲 4.3 元,較上年同期降低 0.3 元、下降 5.9%。

財科院對1.3萬多家的企業在線問卷調查也顯示,近年來中國企業稅費負擔明顯下降。其中,“企業納稅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 逐年下降,2019、2020、2021三年分別爲 6.19%、5.98%和 5.9%,且有超過60%的樣本企業“納稅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小於5%。

除了微觀視角,宏觀稅負也是反映企業稅費負擔變化趨勢的一個重要指標。

根據財政部數據,按國際可比口徑計算,我國(大口徑)宏觀稅負水平從2016年的28.1%降至2021年的25.4%,2022年數據尚未公佈。小口徑宏觀稅負更是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2年的13.8%,11年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

財科院調研發現,無論是俄烏衝突等短期因素,還是疫情反覆、中美經貿摩擦、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等中長期因素,都抬高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公共風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降成本政策的效果。

比如,接受調研的一家企業反映,受疫情影響,物流受阻,導致該公司一度停產,2022年1月-9 月銷售額同比下降 63%,出現近1億元的虧損。湖南某製造業企業反映,受美國加徵關稅影響,其在美國的子公司 2022年1月-10月已負擔超過6億元關稅。

《報告》稱,受經濟下行壓力以及財政收支矛盾約束,持續大規模減稅降費的政策空間已經不大。在財科院調研中,多數受訪企業表示,在連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的作用下,企業目前的稅費負擔較爲合理,在所有成本項目中,稅費成本已不再是企業最迫切的“急難愁盼”。

《報告》認爲,隨着減稅降費政策邊際效應的逐年減弱,政策成本不斷升高。若要達到之前的減負效果,政策力度需要不斷加碼,這又可能導致更大的財政風險。

因此,《報告》建議,現階段需要轉變傳統的降成本思維,更多從不確定性和風險的維度,採取一系列更加精準有效的應對舉措。具體來說,應努力降低臨時性、階段性政策到期後的不確定。鑑於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的邊際效用遞減以及財政可持續壓力的增大,2023年企業幫扶政策的重心不應再放在減稅降費上,而應更多關注市場面臨的戰略風險和長期風險。相應地,各項政策都應基於治理的要求來制定和實施,並逐步轉化成制度性安排,避免政策的頻繁調整。

比如,部分疫情背景下的減稅降稅及補貼政策,隨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可能不再需要;一些階段性政策若有必要轉換成長期制度安排的,應儘量轉化,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穩定預期。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