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全校师生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

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2012年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起任全国政协常委。

厉以宁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厉以宁教授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 “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等。1998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等。

序跋园|厉以宁先生说,他这一生主要是两个身份

厉以宁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敬重的“老北大”,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已在北大学习工作七十年。2020年是厉先生九十周岁,也是他从教六十五周年,三十余位亲历者详述了先生开创中国经管教育、倡导体制改革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求索历程,集结成《兼容并蓄终宽阔:厉以宁社会实践纪实》一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史”,既记录了厉先生教书育人、参政议政的奋斗实践,也记载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改革和企业发展的探索历程。这本书也是北大人经世济民、家国情怀的集中展现。光华管理学院创立、发展的历程,浓缩了北大服务国家经济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厉先生等一批北大经济学家满怀赤子之心,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厉先生多次说,他这一生主要是两个身份,一是经济学研究者,二是经济学教师,两者都是他所爱。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对立德树人和科研事业的情真意切。我想,这就是北大学者的精神魅力之所在。

《兼容并蓄终宽阔:厉以宁社会实践纪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编写组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厉先生一生研究经济,是经济学泰斗,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深切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潜心研究和密切注视着现实经济的发展变化,不仅贡献了大量重要的改革思想,更亲历一线,直接参与、推动多项经济改革的进程。

1986年4月,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召开的校庆学术论坛上,厉先生提出了股份制改革理论,为我国逐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点燃了思想理论的“引线”。那时,我正在北大法律系念研究生,有幸接触了厉先生的许多思想火花。这对我在20世纪90年代到地方工作,参与推动一些重要的经济改革发展事业,是很有助益的。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厉先生还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集体林权制度、农垦制度改革,在民营经济、“三农”问题、低碳发展、国企改革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建树。他的经济学思想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经济学理论影响力的宝贵财富。

“经世济民”是厉先生的理想。他率性坦诚,一直提倡要“立足中国,用学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多次说过“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觉者,必须跟着实践走”“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用处”。他是这样想,也始终是这样做的。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厉先生被誉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这是来自党和国家的最高评价,厉先生实至名归。

厉先生也是德高望重的师者,数十载潜心育人,桃李满天下。他为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开拓倾注了全部心血。年近九十之际,他仍然坚守讲台,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他开设的课程吸引了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几十年来,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总是挤满课堂,成为北大一景。厉先生曾多次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学生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培养了许多行业领袖,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北京大学赢得了学术荣誉和社会赞许。

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始院长,厉先生为学院的创立、为北大管理学、经济学教育事业以及学科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994年,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思想解放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因光华基金会来自中国台湾,这给光华管理学院的更名和创办带来不少思想束缚和困扰。所幸,当时的校党委和行政人员与厉先生一起力排众议,才有了今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经管学术界“因思想而光华”的地位。

1955年,厉先生大学毕业前夕曾写下一首《鹧鸪天》以自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是厉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莫问收”的辛勤耕耘和学识德行,一直在默默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在先生九十寿辰之际,由衷祝愿先生健康长寿,学术生命常青。(作者为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