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把小米告了!侵權糾紛不斷,雷軍爲什麼做不了高端
華爲把小米給告了!
2月28日,據《中國知識產權報》日前刊發的《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受理公告》,華爲已經正式對小米提出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且該案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
當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小米身上,小米到底有多少技術含量,再次引發探討。
華爲把小米告了
根據公告,此前1月17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了華爲提出的被請求人小米侵犯其四項中國專利的案件。

其中,1號和2號案件涉及專利爲“發送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裝置”、“載波聚合時反饋ACK/NACK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戶設備”,專利申請時間分別爲2022年和2010年;
3號和4號案件涉及專利爲“一種獲取全景圖像的方法及終端”、“一種鎖屏方法及移動終端”,專利申請時間分別爲2013年和2018年。
對此,據銀柿財經,小米方面回應稱:華爲和小米雙方均認爲知識產權許可和合作有利於促進創新和公衆利益,並認爲調解是幫助達成許可的一種有效渠道。雙方在繼續積極談判的同時,尋求利用多元化的調解機制,協助雙方達成協議。
華爲態度如何?或可用引此前在2022世界設計之都大會開幕式上,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 CEO餘承東的講話,“在很多行業,尤其中國的一些企業,他們在抄襲我們的設計。包括我們的一些專利,大家用了也不給我們付專利費,直接用,然後還講成是他們自己的專利,甚至有些東西是直接抄。”
自2021年6月1日起,國家知識產權局便在《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法》中,對重大專利侵權糾紛進行了界定。
根據規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嚴重影響行業發展的、跨省級行政區域的重大案件以及其他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專利侵權糾紛,將會受到處罰。
辦案期限爲自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結案。因案件複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在規定期限內結案的,經批准,可以延長一個月。
因此,這次華爲和小米的案件,或可在三個月內等到結果。
此前也有不少侵權糾紛
在此之前,小米身上便發生過不少侵權糾紛。
2014年,因涉嫌侵犯愛立信8項專利,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2014年底,該法院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基本標準專利,併發布了預售禁令。
此後小米與愛立信幾經斡旋,愛立信的強硬態度都沒有改變,堅持認定和其他全球智能手機制造商一樣,小米需要授權才能使用他們的專利。

報道截圖
直到2019年10月15日,雙方在印度德里握手言和,這場專利糾紛才宣告結束。
2018年,小米又一次陷入專利侵權的泥潭當中。
酷派集團兩次將小米集團告上法庭,稱其公司在生產、許諾銷售、銷售侵權產品等方面侵害了酷派的三項發明專利,要求小米集團停止銷售侵權手機並賠償經濟損失。

彼時,酷派CEO蔣超回應稱:“小米總共使用了酷派200多項發明專利,我們僅僅從中選出了6項進行訴訟。”
糾纏兩年後,酷派主動終止與小米的專利侵權訴訟,撤銷相關案件。
如今小米再次攤上華爲的官司,讓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小米身上。同時,那個問題再一次被拋出:
小米的技術含量究竟有多少?
小米爲什麼做不了高端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小米和其他廠商比一比。
先看專利數量。
2022年底,小米對外發布了首部知識產權白皮書,其中提到,截至2022年9月30日,小米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的專利超過2.9萬項,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或地區。
OPPO則透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OPPO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8.3萬件,全球授權數量超過4.2萬件。
而在2021年,vivo全球範圍內的累計的專利申請量也超過了3.3萬件,累計授權專利超過1萬件。
此外,2021 年,華爲在全球累計申請量就超過了20萬件,累計授權量超過11萬件。
再看研發費用。
小米方面稱,2022年研發投入約有170億元,未來五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vivo和OPPO雖未透露具體數目,但據其預估,2022年的研發費用並不下於百億元。
而華爲2021年的總投入便超過了1000億元,2022年其科研投入則達到1400億元,僅次於谷歌、臉書和微軟。

從芯片上來看,迄今爲止,小米擁有4款自研芯片,分別爲澎湃S1、澎湃C1、澎湃P1、澎湃G1,此前小米第五款自研芯片澎湃S2將要出現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但最後該消息歸於沉寂。
業內人士指出,澎湃項目已經徹底死掉,所謂“小米自研SoC一直在推進”的說法,大概率是假消息。
而另一邊的vivo與OPPO,在自研芯片上雖起步稍晚,更新換代的速度卻不慢,在2021年相繼推出了自研ISP芯片。
至於華爲,早在2018年8月便發佈了麒麟980芯片,還是全球首款7nm製程手機SoC。
雷軍一直夢想着做“高端”,可是在高端市場的競爭中,能否發展好硬實力,建立起長期技術壁壘纔是關鍵。
而目前來看,小米與vivo、OPPO等友商的戰況有些焦灼,與華爲、蘋果等頭部陣營在科研投入上也有不少差距,也不知雷軍的高端夢要什麼時候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