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途(shentucar)原創

作者 | 黎明

編輯 | 艾小佳

官宣造車兩年,小米的車沒看到,人們的胃口已經被吊的很足。

從10年投資100億美金,到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再到爭取進入世界前五,雷軍放出的目標一次比一次高,讓有關小米汽車的討論從未間斷。

米粉們甚至比雷軍更關心小米造車的進展。有人從供應商處弄到了早期設計圖,有人在路邊拍到路測僞裝車,有人根據傳感器推測自動駕駛配置,還有人操心小米能否搞定造車資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雷軍又一次高調爲自家產品代言,稱小米汽車已經完成冬季測試,預計明年上半年量產。

時不時放點消息出來,調動一下外界的好奇心,搞點事情。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的製造能力如何不知道,營銷算是玩明白了。

小米造車來晚了。按下場時間看,小米比特斯拉晚了十多年,比造車新勢力晚了五六年。跟它差不多同時起步的百度,首款車集度ROBO-01馬上就要交付了,而小米汽車最快也要到明年。

遲到沒關係,能不能贏很有關係。雷軍願意押上人生所有戰績和聲譽爲小米汽車而戰,不是來陪跑,而是要再贏一次的。

不過這一次,雷軍面臨的挑戰要比十年前大得多。從2021年3月官宣開始算起,正式造車兩年,距離量產僅剩一年,小米汽車會有驚喜嗎?

不要期待過高,小米沒有王炸

很多人期待小米汽車能有一個夢幻般的開場,因爲這可能是“勞模”雷軍最後一次重大戰役。他爲此積累的資源、投入的人力、出發的起點,都是前所未有的,遠非十多年前的一碗小米粥所能比。

然而造車跟造手機有很大不同。一出手即王炸的打法,在汽車圈並不主流。

小米汽車目前對外公開的信息不多,綜合各種零碎片段,我們只能大概拼湊出小米汽車的輪廓。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不是一輛有“顛覆”意義的車。

首先關於外觀。今年1月底的時候,網上流傳出幾張新車設計效果圖,被認爲是小米汽車首款車型MS11。整體上來看,這款車的設計“借鑑”了很多現有車型的元素。

比如在造型上,MS11被認爲與特斯拉Model 3很相似。流線型、溜背式、一體化天幕、傳統三廂尾門,讓人能看到很多Model 3的影子。

MS11(上)和Model 3(下)

前臉的設計風格看上去和智己L7很像,都是在流線造型前提下,設計了封閉式的格柵,在最下方保留了進氣口。

車大燈內部有四個小的燈組,這和保時捷Taycan的四眼大燈看上去也有一點類似。

網傳小米MS11設計效果圖

除了這些之外,無框車門、隱藏式門把手,現在已經幾乎是新款電動車的標配了。

似曾相識、中規中矩、平平無奇,這是很多人在看到這份設計圖之後最大的感受。它既沒有明顯的亮點,你也找不到特別的槽點。不過,小米汽車對首款車的信息高度保密,尚未對外公開最終外觀造型。

百度造車的首款產品集度ROBO-01剛亮相時,雖然很多人吐槽設計過於激進,比如前艙蓋上彈跳式的激光雷達,摺疊伸縮的方向盤,無B柱的設計,在量產時會遇到很多問題,但畢竟是在努力嘗試另一種可能。相比之下,小米汽車少了些許“個性”。

在一些具體的硬件配置上,激光雷達在去年批量上車,車頂“小犄角”的位置佈局已經被驗證;800V高壓快充量產時機成熟,搭載該技術的車型開始密集交付;高通下一代智能座艙芯片8295蓄勢待發,會率先在集度 ROBO-01上量產。

這些當下最時髦的新鮮技術,其他車企搶在小米汽車之前落地了。

關於智能駕駛,大陸集團在去年6月透露說,從國內一家備受矚目的新勢力獲得了5R1V多傳感器融合系統解決方案的訂單,助力該公司打造L2級項目,並於2024年投產。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深途,大陸集團提到的這家新勢力,就是小米汽車。

一位小米汽車前員工對深途說,根據自動駕駛配置不同,小米汽車首款車型會有兩個版本,走量款只上基礎L2功能,用的是外部供應商方案,內部目標就是做到能用,因爲安全功能在短時間內自研不出來。高端款車型會上自研方案。

這意味着,大部分人能買得起的小米汽車,只具備普通的智能駕駛功能。

這款承擔走量任務的車型,所使用的5R1V融合感知方案,跟它的外觀一樣似曾相識。一位接近小米汽車的投資人對深途說,這套方案跟2021款理想ONE很像。二者都是5個毫米波雷達加1個800萬像素前視攝像頭,配備的是地平線征程3芯片,只不過理想是跟博世合作,小米是和大陸。

基於地平線征程系列芯片打造的5R1V融合感知方案,此前已經被理想ONE驗證過了。小米摸着理想過河。

不過,對於“首款車型”“兩個版本”的說法,小米方面未予證實。如果傳聞屬實,在前人鋪好的道路上,摘取“半熟”的果實,能少走一些彎路。這對於已經遲到的小米汽車來說,不失爲一種高性價比的策略。

雷軍此前表示,作爲“一個剛剛上路的新人,憑什麼第一款產品就要做全面而徹底的顛覆?”他認爲小米應該先確保做一款好車,一款能夠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的好車,在確保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顛覆的部分。

更少的試錯,往往對應更保守的創新。

時間不是大問題,但也是個問題

作爲小米汽車頭號代言人,雷軍在多個場合對外釋放一個信號:小米造車進展超預期。

越解釋什麼,說明外界越擔心什麼。兩年前雷軍宣佈造車時,很多人的評價是“來晚了”;如今兩年轉瞬即逝,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評價是“太慢了”。

一位關注汽車行業的投資人對深途說:“小米汽車還有機會,但這種機會不屬於黃金時期。”他認爲汽車和手機不同,十年前小米手機搶先踩在了智能手機的風口上,但現在被風吹上天的汽車品牌太多了,小米沒有先發優勢。

雷軍不這麼認爲,他的理由是,汽車是一個百年賽道,電動汽車纔剛剛起步,小米還有充足的機會。

雷軍是一個終局意識很強的人,他習慣從行業終局出發,來倒推當下的行爲是否有意義。他認爲電動車行業的終局是市場份額向頭部玩家高度集中,車企成功的唯一途徑是進入行業前五,小米要擠進前五。

按照雷軍的邏輯,小米還有充足的時間補課。

但競爭對手留給小米的時間不多。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汽車的主動/被動安全技術、耐久性、舒適性、可靠性等各種性能指標保證能力,這些基本能力的形成需要時間的沉澱。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更是直言:虧50個億不是什麼大事,但丟失的時間是再多錢都換不回來的。

小米的確很在意時間,從宣佈造車之日起,就一直在想方設法趕進度。

一位接觸過小米汽車的供應商人士對深途說,雷軍對進度追得特別緊,在跟小米汽車的一次合作談判中,小米汽車“5月份提要求,8月份要樣機,週期太緊了,實在做不到,當初挺多供應商都被勸退了。”

對於小米而言,造車是全新的事業,很多東西都要從零開始學。尤其是互聯網人造車,團隊需要花時間適應。

2021年9月雷軍對外曬出的小米汽車16位核心成員中,除了有一人曾擔任寶馬外觀設計師,其他人幾乎都沒有汽車產業相關經驗,他們基本上都來自小米集團內部。

如何吸納汽車產業背景的人才,同時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小米造車的進度。

小米汽車嘗試過引進外部高管,比如挖來上汽通用五菱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周鈃。周鈃曾任五菱營銷負責人,一手打造包裝了爆款車型五菱宏光MINIEV。他在去年8月前後加盟小米汽車,擔任營銷負責人,直接向雷軍彙報。然而入職不到7個月,周鈃就從小米汽車離職。有消息稱,周鈃或將重回五菱。

在覈心技術研發方面,小米汽車更相信“自己人”。小米汽車自動駕駛負責人葉航軍就是小米“老人”,他在2012年加入小米,最早負責雲技術,後來負責人工智能部門,現在轉換到自動駕駛行業。除了葉航軍,小米自動駕駛團隊的很多高管都是從小米轉崗。

一位汽車行業資深獵頭對深途說,小米汽車對傳統汽車的工程師不算太友好。他接觸過一個大陸背景的工程師,在小米汽車待了三個多月,覺得不受重視就走了。

“研發的老大還是雷軍的嫡系,從汽車行業過去的人基本上沒有很被重視,和去之前承諾的不太一樣。”這位獵頭說。

另一個外界高度關注的事情是造車資質。

去年12月,李一男創辦的新造車品牌自遊家,在正式交付前還沒搞定生產資質,導致無法交付新車,兩萬多輛訂單全部取消,外界一片唏噓。如今,小米汽車尚未對外公佈已經拿到造車資質,而新車將在一年後量產交付。

小米汽車的總部在北京亦莊,還入選了北京市2022年重點工程,已經在建自有工廠。一位智能汽車產業投資人對深途說,按照當前小米汽車與北京市政府的合作互動來看,拿到資質應該問題不大,唯一不確定的就是時間。

小米的車明年上半年要上市,今年就要走完所有量產前的測試流程。

一家試車場的內部人士對深途確認,小米汽車去年底就已經進入冬測環節,在黑龍江黑河進行高寒試驗。高寒測試的項目一般包含可靠性和動力總成,以及冰面雪面的防滑等等。正常情況下,冬測後1-2年新車就能上市了。

從這個進度來看,小米汽車的進度在正常軌道上,但剩下的時間也不寬裕。

自動駕駛,搞不好是個僞命題

既然在時機上不佔優勢,那麼小米的第一款車靠什麼突圍?

有人認爲是價格。小米性價比的優勢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爲,小米汽車應該走低價路線,成爲“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在雷軍發起的一場題爲“你希望小米汽車第一輛車大約是什麼價錢”的投票中,有近七成的人希望價格不要超過15萬元。

不過這次小米可能要讓粉絲失望了。綜合各方信息,小米首款車的價格不會低於15萬元,甚至可能不低於20萬元。“屌絲”標籤揹負了這麼多年,小米汽車不會再走低價的老路。

20萬元以上的價格帶,是造車新勢力爭奪最激烈的市場。“不拼價格,剩下就是拼產品力。”一位投資人對深途說,他認爲小米的第一款車定位不好,這個區間現在太捲了。

雷軍認爲,小米汽車的第一個突破方向是自動駕駛。雷軍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也就是說,明年小米首款車上市即進入第一陣營。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小米決定自動駕駛“全棧自研”,在感知預測、高精定位、決策規劃等領域發力。

去年8月發佈的一段自研算法的輔助駕駛演示視頻中,一輛經過改裝的小米自動駕駛測試車能實現無保護左轉、自動掉頭、多車道路口左轉、環島繞行、禮讓行人、自動泊車入位等功能。

不過,這些功能尚屬於L2級輔助駕駛,有不少車型已經率先量產。一位接近小米汽車的投資人對深途評價:“2024年上市的新車,城市+高速輔助駕駛都是新勢力標配了。”

這段“炫技”視頻能證明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研發進展順利,卻並未帶來太多亮點。唯一讓外界感到有新意的是“機械臂自動充電”功能。在視頻中,車輛停車入位後,車位旁邊的充電機器人自動伸出機械臂爲車輛充電,用戶無需下車抬槍,看起來很方便。

機械臂自動充電

然而也有人提出疑問,充電機器人的安裝對場地空間有要求,量產時需要解決。

以雷軍的行事風格來看,小米汽車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重兵,在技術方面應該不用太擔心。此前小米已經提前投資了大量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全資收購自動駕駛公司深動科技,將創始團隊納入麾下。小米汽車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還有機會。

更關鍵的問題是,自動駕駛是不是一個好的突破口?

至少在銷量拉動方面,二者不劃等號。

去年,國內賣的最好的新能源車型,如比亞迪的王朝系列、五菱的宏光MINIEV、廣汽的埃安,都跟自動駕駛沒有太大關係。甚至包括特斯拉,在中國賣得好也不是因爲輔助駕駛功能。特斯拉宣傳的那些功能,在中國大部分場景都體驗很差。

相反,在自動駕駛研發上最激進,成果最顯著的小鵬汽車,去年的銷量不如蔚來、理想。曾將高階輔助駕駛作爲最大賣點,吸睛無數的極狐汽車,銷量至今不見起色。

這些案例都說明,在現階段,自動駕駛不是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靠自動駕駛技術領先來實現銷量領先,是一個僞命題。

自動駕駛對小米汽車真正的意義,在於塑造品牌形象,貼上“智能”標籤。

在智能汽車的語境裏,更智能的車等於更好的車,甚至更貴的車,逐漸成爲行業共識。小米汽車要搶這個制高點。

明年上半年上市的小米汽車,僅靠自動駕駛來實現銷量起飛不太現實。如果小米的首款車將推出兩個版本的消息屬實,那麼可以推測,採用自研方案的高價版本將負責打品牌,採用供應商方案的低價版本負責走量。

小米汽車極力對外展示的自動駕駛自研,是對未來的長期佈局,也是一種營銷手段。這很小米。

十年前,蘋果引領了智能手機浪潮,啓發了小米。但在智能汽車時代,蘋果亦步亦趨,落後於造車新勢力。這次小米不想學蘋果,要搶在蘋果前面拿到智能汽車時代的入場券。蘋果沒做到的事,小米認爲自己可以做到。

丟掉偶像包袱,小米需要直面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