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民生保障的熱點之一,如何實現有品質的老有所養,成爲全民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伴隨着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工作也變得緊迫。

3月7日,國務院提請審議的機構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老齡工作體制。

根據方案,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組織擬訂並協調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措施、承擔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等職責劃入民政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改設在民政部,強化其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老齡事業發展職責。此外,中國老齡協會改由民政部代管。

這意味着,在被劃歸到國家衛健委5年後,全國老齡辦或重回到民政部。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將老齡工作職責劃歸民政部,對於國家實施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整合社會服務、養老、福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國家衛健委的工作主要是開展人口再生和人口健康等問題,而民政部門有長期從事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工作的經驗,能夠使今後的養老服務工作更好地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更加針對性地開展老齡化以及養老等方面的工作。”董登新說道。

推進養老服務落地

在2018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之前,制定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及重大政策的相關職能,主要劃歸民政部。

公開資料顯示,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成立於1999年,辦公室設在民政部,日常工作由中國老齡協會承擔。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成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通知》,全國老齡委的主要職責包括:

研究、制定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及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

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做好維護老年人權益的保障工作;

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加強對老齡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綜合管理,推動開展有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等。

2005年後,全國老齡辦與中國老齡協會實行合署辦公,在國內以全國老齡辦名義開展工作,在國際上以中國老齡協會名義開展老齡事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這段期間,全國老齡委積累了不少老齡工作方面的經驗。

2018年之後,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保留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日常工作由國家衛健委承擔。民政部代管的中國老齡協會改由國家衛健委代管。

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設立的老齡健康司,負責組織擬訂並協調落實應對老齡化的政策措施;組織擬訂醫養結合的政策、標準和規範,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承擔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彼時,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專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8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爲77.0歲,但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爲77.0歲,但據研究,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爲68.7歲。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王海東說。

由此來看,當時老齡事業的重心逐漸轉變爲健康問題,老年人健康問題帶來老齡期健康狀況的惡化等成爲更加突出的矛盾。

考慮到這些問題與民政部的職能定位並不是很匹配,當時的職能調整正是爲了解決這一問題。

2019年後,民政部設立了養老服務司,承擔老年人福利工作,擬訂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政策、標準,協調推進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指導養老服務、老年人福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管理工作。

從前述兩個職能部門的工作來看,衛健委重點關注的是老年人健康狀況,而民政部則是側重在老年人服務。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成爲必然趨勢。這不僅是健康問題,同時還會帶來一系列對於社區養老服務、養老保障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因此,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若是迴歸民政部,或許能讓養老服務工作更易落地。”董登新說。

養老服務,怎麼做?

當前,中國逐步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階段。

根據統計數據,到2021年末,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爲26736萬,佔總人口的18.9%,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爲20056萬,佔總人口的14.2%。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週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就意味着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這一比例達到14%,就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換言之,在2021年年底,中國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到2022年,結合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1268萬,增加0.9%;65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922萬,增加0.7%。

而全國新生兒人口不足千萬,爲956萬。這意味着,老年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佔比越來越大,或將改變整個經濟社會的結構。

“截至2022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8億,佔全國人口的19.8%,預計到2035年將增至4.2億,佔比將超過30%。放眼全世界,其數量相當於歐洲人口最多的四個國家的人數總和。面對着龐大的老年羣體,開展普惠養老服務,保障老有所養是刻不容緩的。”董登新說。

爲此,國務院此前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部署了9方面具體工作任務。

包括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大力發展銀髮經濟,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

與此同時,還提出各地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出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羣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

以江蘇爲例,是國內較早步入老齡化、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之一。

《老齡文明藍皮書(2022)》指出,截至2021年底,江蘇常住人口中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1883.68萬人,佔比達22.15%,高出全國平均3.25個百分點。2022年起,每年江蘇約有150萬人進入老年期,預計2026年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30%。

隨着空巢問題凸顯、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加劇,農村人口平均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5個百分點以上。這使江蘇的養老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和家庭供養壓力增加。

在此背景之下,去年6月,江蘇民政廳等12部門聯合出臺《江蘇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4)》持續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努力讓老年人享有“身邊、家邊、周邊”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

目前,江蘇已建成具備全託、日託、上門探視、緊急救助等功能的城市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237個,能夠較好解決周邊3個至4個社區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與此同時,江蘇持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實現18.2萬農村特困老年人應養盡養,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每人每年13825元。對高齡、獨居、空巢、失能的農村留守老年人,實現定期探訪關愛制度全覆蓋。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在稅費、用房、水電氣價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從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各省份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的具體舉措可以看到,未來養老的發展方向,是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要同步發展。不僅要滿足和保障最基本的養老需求,同時也需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所需求的品質養老服務。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時代週報”(ID:timeweekly),作者:阿力米熱,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