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現代工廠,大家對它的想象是怎麼樣的?

明亮寬敞、機械自動運作的流水線代替了舊時擁擠、嘈雜、昏暗的車間。設備之間都能透過網絡,迅速地交換資訊,沒有部門或設備之間的隔閡,甚至可能有所謂的“數字大腦”,監測着工廠的運作,協助做出精準決策。

這樣的想象早已變爲現實。電氣融入機械的骨骼,信息技術成爲燃料,“機器繁忙、工人寥寥”的智能化生產已見雛形,全球製造業正走在數智化轉型的道路上。

在加快推進新興工業化的背景下,製造業已然成爲決定區域競爭態勢的關鍵變量,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新一輪構建“製造強省”的競賽中。

今年開年以來,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大省多次提及要鞏固製造業傳統優勢、強化轉型升級、製造業增加值佔比提升等計劃。

除此之外,國家也對全社會再次釋放了發展、改革和創新工業的信號。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製造業憑藉其實體經濟主體、國家經濟命脈所繫的地位,順勢成爲2023年全國經濟工作安排的重點領域。

經濟大省提質升級

“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達到33.2%。其中,製造業增加值佔比27.7%,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5.5%,裝備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1.8%……”

3月5日,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全國兩會的首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上,用這組數據直觀地說明,工業在宏觀經濟大盤中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新型工業化步伐正在顯著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金壯龍也提及,要鼓勵工業大省勇挑大樑,支持各地加大製造業發展,爲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增長多做貢獻。事實上,去年在工業經濟領域,這些經濟大省同樣也擔起了挑大樑的責任。

從工業規模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六個經濟大省中江蘇、廣東、浙江分列前三位,是穩定工業增長的主力軍。其中,江蘇省以48593.6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位居榜首。

2021年及2022年經濟大省全部工業增加值統計表(單位:億元)

實體經濟是經濟大省江蘇的“看家本領”,江蘇的製造業規模也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江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爲89.1,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37%以上,均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江蘇作爲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全國15.1%的領跑技術分佈在此,五分之一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兩化所工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研究部主任李媛恆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從增長質量看,2022年江蘇省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高於廣東、浙江、山東、河南等經濟大省,工業人均勞產率達到54萬元,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江蘇省在實現工業規模總量第一的基礎上,生產效率具有明顯優勢。

“從產業看,江蘇省電子、電氣機械、鋼鐵、化學原料及製品、通用設備等五大行業營收佔工業比重超過一半,產業結構較爲均衡,且在半導體、光伏、醫療器械和製藥等高新領域競爭力較強。但相比傳統領域,(高新領域)仍然缺乏龍頭企業,2021年江蘇省規模排名前5位的企業均爲石化、鋼鐵企業。”李媛恆說。

當下,江蘇聚焦穩鏈補鏈強鏈,正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2023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進一步提升先進製造業集羣能級,深入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

與江蘇相似,廣東在工業經濟發展中,產業鏈也較爲完善,珠三角的工業注重上下游配套,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專。

2022年,廣東以47723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位居第二。支柱行業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汽車製造業增長20.8%。

伴隨着汽車製造業的增長,比亞迪、華爲、廣汽、小鵬等龍頭企業,正在引領廣東乃至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爲180.5萬輛,同比增長149.4%,奪得國內車市銷冠寶座。這是中國品牌首次在國內市場超越合資品牌。

“廣東製造業的發展得益於境內資本與境外資本的雙輪驅動,也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珠三角在製造業上的發展其實也說明了,對外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的重要性。其次,在科創領域,廣東還有華爲、騰訊、大疆等民營企業,這些對於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提升製造業的質量、規模都非常重要。”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鬍剛說道。

粵蘇之後,浙江以28871.3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位居第三。從行業看,浙江省在醫藥、化學原料、汽車製造業、菸草製品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6.2%、14.7%、13.7%和5.9%,增速較上年加快。

其中,浙江民營經濟對工業的貢獻較大。

胡剛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浙江以民營經濟爲主導,很多縣都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產業集羣,例如紹興織造印染、嵊州領帶、溫州鞋革服裝等產業基礎非常牢靠,因此民營企業也是推動浙江工業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據浙江統計局統計,2022年,民營企業增加值15385億元,比上年增長5.2%,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1.0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的70.3%,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3.2%。

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浙江省“415X”先進製造業集羣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浙江製造”在全球價值鏈創新鏈產業鏈的位勢明顯提升,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穩步提升。

緊跟着浙江之後,2022年山東以23873.9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位居第四。工業向來是山東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之一,在全省經濟體系中佔比接近三分之一。

然而,曾經與江蘇、廣東並駕齊驅的山東,目前工業增加值與粵蘇之間已經存在較大的差距。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山東的工業增加值比江蘇少19854.6億元,這一數字比第五名河南的工業增加值還略多一些。

從山東工業發展的特點來看,傳統產業包括煤、鋼、冶金等重化工業產業佔比較高,是“大象經濟”的一大特色。不過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帶動下,山東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新動能培育均取得不小的成效。

比如,已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223家,居全國第2位;“四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增加值佔比爲32.9%,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鋰離子電池製造、集成電路製造、電子專用材料製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相關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6.9%、38.6%和60.7%。

在《先進製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山東明確提出,力爭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初步建成先進製造業強省。

在李媛恆看來,山東作爲工業大省要積極發揮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重要作用,併發揮濟南、青島、煙臺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特色優勢,積極佈局未來產業,通過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羣,促進產業鏈羣協同和新增長極的打造。

“同時,發揮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深化與日韓等國外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戰略合作,支持參與石化、農副食品、有色金屬等省內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行業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李媛恆說道。

這意味着,傳統制造業大省山東將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全面進入先進製造業強省建設的“施工”高峯期。

山東過後,河南、四川分別以19592.8億元、16412.2億元位居第五、第六位。去年以來,河南省把穩增長作爲工業頭等大事,統籌存量挖潛與增量提升。

“四川盆地,河南中原,都是我們國家的中原地區,歷史悠久。在我國一些重要的擁有區位優勢的地方,經濟發展比較快,因此地理區位對拉動河南、四川工業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河南、四川一直是人口大省,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所以也是製造業比較集聚的地方。”胡剛說道。

作爲製造業大省,2023年,河南、四川將把工業穩增長放在突出位置,將通過構建先進製造業體系,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推動工藝變革、結構優化、能級提升、方式轉型等方面加快推進製造業強省建設。

從製造到智造

從這六個經濟大省的發力方向來看,如何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以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爲高質量發展的支點,成爲六個經濟大省發力的重點。

而在各省份着力優化傳統工業結構、數字升級的過程中,蘇州作爲中國製造業強市,歷經農轉工、內轉外、量轉質,再到“內外聯動、共生共贏”,其發展歷程可以視爲製造業升級之路的濃縮版。

據蘇州市政府官網的數據,早在2021年,蘇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正式突破4萬億元大關,同比上一年增長17.2%,全年規模也正式超越上海、深圳,躋身全國第一大工業城市。

日前,工業強市蘇州又交出一份成績單。數據顯示,202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42.7億元,比上年增長4.1%。電子信息產業、裝備製造業兩個萬億級產業實現產值26597.2億元,增長7.1%,成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

公開資料顯示,經過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發展,蘇州在納米技術、生物醫藥、高端紡織、優特鋼鐵、通信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制造、區塊鏈、航空製造已經處於亞洲一流水平。

而蘇州取得現在的成績,並非一時一刻之功。

李媛恆表示,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將本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基礎、上海產業的機會溢出,以及外資企業落地帶來的開放空間結合在一起,形成驅動蘇州產業發展的三大動力源

“近年來上海製造業逐漸佔比下降並向周邊城市轉移外溢,蘇州憑藉距離近的區位、生產要素成本低的優勢成爲主要承接者。 一方面利用上海溢出製造業資源實現自身製造業從小到大、由低向高發展,另一方面爲上海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高端製造業提供產業鏈配套。”她說。

從戰略層面看,早在2011年,蘇州便開始開展質量強市活動,此後將開展活動升級爲實施“質量強市”戰略,並推出《蘇州市“十四五”質量發展規劃》《“蘇州製造”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關於全力打響“蘇州製造”品牌的若干措施》等高質量政策。

通過出臺優惠產業政策,鼓勵技術輸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貼息獎補等措施,推動製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不僅如此,還吸引了例如華爲、微軟等世界巨頭落地,以科技巨頭爲核心培育出天聚地合等具備高成長潛力的創新企業。

蘇州憑着在內外聯動、新老平衡、智改數轉以新帶老等諸多舉措之下,走出了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鮮明路徑,對於全國許多城市都將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蘇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2023年,蘇州將堅守制造業立市之基加快創新鏈突破、促進產業鏈提升、強化資金鍊保障並夯實人才鏈支撐,全面加強產業創新集羣的融合發展。

看得出,“融合”便是蘇州創新集羣建設由“起勢”到“成勢”的着力點。

與蘇州相似,廣州作爲製造業規模較大的城市,工業總體規模、綜合實力、質量效益等都比較突出,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製造產業鏈條豐富,配套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在廣州面臨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的情況下,2022年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工業生產明顯承壓。但高技術製造業作爲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類型,具備智力性、創新性、戰略性和資源消耗少等特點,仍在2022年保持了較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去年廣州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19.5%,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個百分點,是當前提振廣州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2023年廣州提出“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從產業集羣看,廣州將聚力打造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羣,建設綠色石化、現代高端裝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等超千億級產業集羣。

這也表明廣州不僅明確了“製造立市”,還將進一步把創新作爲重點,開啓從“廣州製造”邁向“廣州智造”的變革,進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價值。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