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王敬 張智 深圳報道

隨着2月6日中國香港與內地實現全面“通關”,香港保險業正在走出至暗時刻。

“終於迎來曙光。”多位香港保險代理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自通關以來,最近來諮詢及購買保險業務的人多了起來。記者發現,近期,香港各大保險公司加大了招聘力度,各大社交平臺上激增了不少投保人不遠千里赴港投保的帖子和“投保攻略”“投保指南”,香港尖沙咀海港城人氣正不斷回暖。

3月10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2022年香港保險業的臨時統計數字,期內毛保費總額達到556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7.7%。而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爲21億港元,因個別保單及2021年基數較低而顯著回升,同比上升200.3%,佔個人業務總額1.5%。

儘管官方暫未公佈通關後的數據,但多位受訪專家和香港保險代理人均對香港保險業發展持樂觀態度,他們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隨着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赴港投保的客流量和消費力將逐步恢復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

毛保費總額下降,內地訪客新業務飆升

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2022年香港毛保費總額達到556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7.7%。

對於去年香港保險業期內毛保費總額下降,《螞蟻金服》作者、財經評論員由曦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根據分析,去年香港保險業期內毛保費總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疫情導致香港與內地通關受限,影響了赴港投保的客流量和消費力;香港經濟受到疫情和社會動盪的衝擊,導致本地居民對未來收入和財富增長的信心下降;香港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影響了投資型產品的需求和表現;香港監管部門加強了對跨境銷售和電子平臺銷售的規範和監督,提高了赴港投保的門檻和成本。

此外,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安光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香港保險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也導致保費壓力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與內地未通關的情況下,2022年內地訪客新業務卻飆升。根據2022年香港保險業的臨時統計數字,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爲21億港元,因個別保單及2021年基數較低而顯著回升,同比上升200.3%,佔個人業務總額1.5%。

從內地訪客購買的險種來看,期內最受內地訪客歡迎的保險產品爲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分別佔內地訪客新造保單41%、32%和19%。從付款模式來看,約95%內地訪客新造保單爲非整付保費保單,即保費非以一筆過模式支付。

對此,有十多年香港及境外財富管理經驗的香港安盛金融集團境外財富管理專家李夢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較2021年香港2022年的通關政策逐步放開,內地訪客新業務較去年上升是正常趨勢。

在安光勇看來,這一現象主要受到香港保險市場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優勢影響,以及內地客戶對香港保險市場的信任和偏好。

由曦指出,儘管未通關,但內地居民可利用電子平臺、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遠程諮詢、簽約、繳費等操作,或藉助親友、代理人等方式進行代購、代繳等服務。他也認爲,內地訪客新業務飆升背後,內地居民對海外資產配置、財富傳承、高端醫療等需求依然旺盛。同時對香港保險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逐步提高。

但一位香港保險從業者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業內簽單仍主要依靠線下業務,與線上拓客相比,線下業務的成功率更高。

明年內地赴港投保規模有望超疫前水平

隨着2月6日零時全面恢復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大批內地遊客開啓了“報復性”赴港旅行。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月已有逾62.8萬名內地旅客訪港,爲2022年同期的75倍;僅全面通關後的第一週內,內地訪客數量便超過了20萬。

在李夢看來,她認爲今年“赴港投保”趨勢將非常樂觀,從通關到目前爲止,雖然暫時沒首季度數據支持,但從每日香港出境的訪客人數逐漸攀升來看,對香港保險業發展有重大利好。

安光勇向本報記者指出,今年赴港投保趨勢可能會呈現逐步回升的態勢。他表示,在數字化轉型、保險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等方面,香港保險業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優勢;但對於是否看好未來香港保險業發展的前景,還有待觀察。

由曦認爲,今年“赴港投保”的趨勢可能會有這樣幾個特點:隨着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赴港投保的客流量和消費力將逐步恢復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隨着疫苗接種率提高,香港經濟將逐步復甦,本地居民對未來收入和財富增長的信心將逐步提升;隨着美元匯率波動加大,多幣種儲蓄型產品將受到更多青睞;隨着重疾率上升,重疾險、醫療險等健康型產品將受到更多關注。

因此,他認爲,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環境中,香港保險業未來可能會向加強創新能力、加強風控能力、加強合作能力這幾個方向發展——加強創新能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的產品和服務;加強風控能力,防範各種潛在風險,並及時應對突發事件;加強合作能力,在區域內外建立更廣泛、更深入、更互利的合作伙伴。

政策端也在不斷向香港保險業發展釋放積極信號。2022年底,香港特區政府發佈的《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策略藍圖》指出,香港正爭取在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並將進一步研究實現連接內地與香港保險市場的可行模式,鞏固香港作爲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和成熟完備的保險樞紐定位。

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允許境外特別是香港地區金融機構在前海合作區設立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保險控股公司完善跨境保險業務,加快在前海合作區等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

李夢表示,找準金融突破口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環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多次提到“保險業”。“由於香港的保險產品具有長達170多年的歷史,成熟度較高,產品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國際性外幣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是對高淨值人羣十分有利的,加上大灣區政策支持,前景更加光明。”

行業的復甦同時反映在市場上,自去年11月以來,香港保險兩大巨頭——友邦保險(01200.HK)和保誠(02378.HK)股價均一路上揚。

將帶動澳門保險回暖

與香港不同,澳門保險業在今年並未過多受到疫情影響,反而因香港久未通關吸收了一些客戶,在2021年有效總保費總量330億澳門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6%。澳門金管局數據顯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澳門人壽保險新單保費272.42億澳門元,同比增長1.76%。內地訪客赴澳投保49億澳門元,同比增長73%。

但當香港保險業回暖後,澳門保險業發展是否會受到波及?

對此,安光勇表示,香港保險業回暖後,澳門保險業發展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內地客戶和赴港投保需求方面。澳門保險業和香港保險業的異同主要在於市場規模和產品定位上。相對於香港保險市場,澳門保險市場規模較小,產品類型相對較爲單一,主要以壽險和醫療保險爲主。對於投保人來說,購買澳門保險適合於對投保金額較小、尋求簡單、保障風險較低的客戶羣體。

李夢認爲,香港保險業回暖後,會對澳門保險業務增速有一定程度影響。主要由於澳門保險業發展歷史較短,目前暫沒有專門的保監會,暫時只有澳門金融管理局下面的保險監察處。相比起香港的長達170多年的發展歷史和完善的監管制度,相信香港全面通關後,對內地訪客的吸引力更大。

談及香港保險及澳門保險的異同,李夢指出,兩地產品的內容、保費率設計及保障期限等基本無差別,同時,香港及澳門的保險均支持多種貨幣進行投保;而差異主要體現在徵費,以及香港、澳門的法律體系不同,對產品保障條款有差異,其中,香港屬於英美法系,澳門屬於大陸法系。

她認爲,香港保險主要適合四類人羣,學歷和收入較高的白領們可能有移民需求;做貿易物流等企業主/金領擁有較多外幣收入,長期的美元收入但外匯管制短期不考慮拿回國內,在香港澳門做保險理財,更順理成章;而收入較高、有孩子的父母們考慮未來孩子出國讀書、移民等,配置香港澳門保險是很好選擇;另外還有其他資產配置的人士。

李夢建議,內地人購買港險,應儘可能開通香港本地銀行戶口,方便資金往來;此外,找信得過的代理顧問很重要,保險需要詳盡瞭解條款。

安光勇認爲,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需要注意保險合同的條款和保險公司的信譽度,選擇具有良好信譽和口碑的保險公司;其次,要考慮匯率風險和賠付風險,尤其是在跨境保險方面,要關注匯率波動和賠付風險;此外,還要了解香港保險市場的監管規定和消費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