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財政政策亮點,更多體現在以穩定增加中低收入羣體收入的方式爲老百姓注入現金流,將消費潛力逐步釋放。兩會報告提高財政赤字率的真意,或許就在於此。對大食品的消費,可以看得更樂觀一點。

3月5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透出重磅信息,備受老百姓和投資人關心的2023年物價水平及赤字率揭曉——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由2022年的2%擬按3%安排,赤字率目標由2022年的2.8%左右提高至3%。

在筆者看來,兩個“3%”的安排,有利於穩定市場消費預期,有利於強化市場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正確預期,從長期看有助於穩定投資者信心,長線利好大食品種業上市公司。

CPI關乎千家萬戶幸福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CPI關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大消費,老百姓對大食品價格的漲跌尤爲敏感。政府報告提出,2023年CPI漲幅3%左右。數據顯示,1月CPI同比漲幅2.1%,較12月回升0.3個百分點;核心CPI同比1%,較11月上行0.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2%,非食品價格上漲1.2%。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的漲幅均在擴大,食品價格方面,鮮菜價格對CPI環比表現出明顯的拉動效應。

據國家統計局介紹,CPI包含食品菸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8大類、268個基本分類(見表1)。

值得重視的是,大食品當中又包括糧食、澱粉、幹豆類和豆製品、油脂、肉禽及其製品,蛋、水產品,菜、調味品等。但是,其權重不盡相同(見表1),有研究者估算,當前食品佔了三分之一,對CPI起決定性作用。更微觀地看,豬肉價格,是決定食品CPI走勢的重要的因素。業內有食品束縛CPI、豬價綁架CPI的說法。

CPI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有研究者指出,在2002年到2011年間,CPI年平均漲幅是2.6%,其中食品的平均漲幅是6.4%,貢獻了總體漲幅的97%。在2012年到2021年期間,CPI累計上升22.6%,其中60%的貢獻來自於食品。去年以來,全球通脹居高不下,受輸入性通脹、翹尾等因素影響,今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財政支持轉向激發大食品消費

“3%”僅收窄目標赤字與執行赤字差距

衆所周知,從微觀角度,豬肉價格的週期變動對CPI的食品項的影響相對較大。但是,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影響CPI的宏觀因素,同樣不可忽略,有時也是價格運動的某種推手。

財政政策上,兩會工作報告延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提法,2023年的3%預算赤字率大致符合市場預期,亦屬歷史較高水平(見表2)。新冠疫情暴發的2020年,赤字率首次突破3%,按3.6%以上安排;2021年、2022年財政政策持續退坡,預算赤字率分別降至3.2%左右、2.8%左右。此前爲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也曾大幅增加赤字,但控制在3%以內。

事實上,由於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目標2.8%左右,實際執行赤字率達4.7%,2023年設定3%的赤字率目標,僅是收窄了目標赤字與實際執行赤字的差距,其主要目的在於強化市場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正確”預期。恰當的赤字率是財政發力的最好方式,但是可執行、有強度的財政政策纔是扭轉市場預期的關鍵。

今年對於減稅降費的定調爲“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或表明不會再推出大規模的新增減稅降費政策,若如此,意味財政發力方向將轉向,即由給企業大規模減稅退稅轉向穩定政府消費。由此從供給端看,對大食品產業的政策支持或顯模糊。

但與此同時,《預算報告》明確提出“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後續或有制度性的政策安排,這就意味對宏觀經濟矛盾的判斷由“供給衝擊”轉向“需求不足”的轉變,國家財政政策或將從2022年應急模式中抽離出來,如經濟運行節奏逐漸回到疫情前一樣,財政也將同樣回到2018-2019年的模式當中。近三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回落,是抑制消費的主要原因。預計今年全年,國家財政都會激發消費需求端,激發的方式或選擇更爲基礎性的擴大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覆蓋面。

因此,今年財政政策亮點,可能更多體現在以穩定增加中低收入羣體收入的方式爲老百姓注入現金流,將消費潛力逐步釋放。兩會報告提高財政赤字率的真意,或許就在此處。對大食品的消費,可以看得樂觀一點。

科技興農 “糧穩天下安”

關注種業細分投資的大食品公司

中國有14億多人口,考慮到食品價格在中國CPI中超過1/3的佔比,“糧穩天下安”在我國具有特殊的意義。

兩會報告,突出強調科技創新要“聚焦自立自強”“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

筆者認爲,落實報告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政策,在大食品行業,首要是開展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畜禽水產遺傳改良,自主培育突破性優良品種,科學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這是我國大食品產業真正做大做強的核心關鍵,也是穩定大食品有效供給,端牢自己飯碗的科學保障。

我國稻穀、小麥和玉米自給率較高,主糧價格通常相對較爲穩定,進口占國內總消費的比重較低,大約不到10%。但大豆等農產品進口依賴度較高,2022年一度達到83%。由於豬肉需求相對穩定,生豬出欄量幾乎決定了豬肉的供給,豬價由生豬出欄量決定。但是,我國目前從美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家每年都引進部分優秀種豬,以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種源和肉品的需求。我國種豬基本上爲外國公司壟斷。

預計未來我國有望加快出臺推動農業轉基因生物原始創新及商業推廣的政策,有關上市公司圍繞發展大食品種業進行宏觀佈局、細分投資取得可喜的成果。

比如,隆平高科,最有可能進入世界種業前五強的中國水稻種業絕對龍頭公司,持續聚焦農作物種業,品類目標實行“3+X”策略,以持續鞏固水稻、玉米、蔬菜三個核心品類種業地位。2021年成爲國內雜交玉米種子頭部。公司雜交水稻品種、玉米品種在全國推廣面積位居前列。

而作爲國內轉基因育種技術引領者的大北農,作爲同時擁有玉米性狀產品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和大豆性狀產品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公司,國際種植許可再次獲得突破,2022年11月23日,轉基因抗蟲大豆(DBN-08002-3)通過阿根廷政府生產勞動部安全評價,正式獲批種植許可。

我國轉基因政策持續推進,如若商業化放開,預計公司憑藉先發技術優勢有望快速提高在轉基因玉米品種的市佔率,種業利潤空間洞開。

我國在生豬種豬方面也需要創新突破。

作爲創業板上舉足輕重的溫氏股份,在種豬研發方面,父系種豬研發有一些重大突破。它創建了中國瘦肉型種豬四系配套育種新體系,培育了兩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高效瘦肉型豬新配套系。

但是在研發防止疫病大規模感染等種豬方面還需要探索。公司也是國內自主培育種禽新配套系通過審定最多的單位,雞7個、鴨1個,均先後通過國家審定。

總之,大食品價格在我國CPI中佔比超過1/3,CPI是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指數,確保糧食穀物、生豬肉類的產量、價格穩定對中國人端牢自己的飯碗,並實現低物價上漲至關重要。但是,實現穩定大食品有效供給、端牢自己飯碗的科學保障是進行生物技術的創新,這是我國大食品產業真正做大做強的核心關鍵。

生物育種是國家比較重視的項目,已經列入國家重大專項。預計未來我國有望加快生物育種的商業推廣,因此,有關圍繞種業宏觀佈局、細分投資的大食品上市公司值得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