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每間房子都有屋頂,看着簡單,其實屋頂有自己的故事:它不是簡單地爲我們遮風擋雨,它也會默默講述歷史,傳承古老的技藝……

最貴街道滿是蘆葦頂別墅

德國的蘆葦屋頂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出現在南部的博登湖湖畔。如今,在一些鄉村仍能見到這些田園詩般的蘆葦屋頂,它們已經成爲德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瑰寶。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的蘆葦屋頂手工技藝在2014年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德國蘆葦屋頂最集中的地區是富人聚集的西北部島嶼敘爾特島。從德國城市漢堡驅車近4小時,《環球時報》記者終於到達這個位於丹麥邊境的島嶼。遠遠望去,一座座造型獨特、古樸凝重的蘆葦屋頂房與周圍的環境完美地融爲一體。島上小鎮坎彭周邊有很多漂亮的蘆葦屋頂房。這裏的蘆葦屋頂造型各異,其顏色隨年代從金黃色變成灰褐色。100年前,坎彭要求新建或翻新的房屋須具有當地風格,除規定屋高、房屋間距外,還要求新房或翻新的舊房必須建造蘆葦屋頂。現在,就連當地的奢侈品專賣店的屋頂也是蘆葦的。

鎮上的霍博肯路雲集了不少名人的蘆葦屋頂別墅,這裏也是德國最昂貴的街道,房屋每平方米能賣到5萬歐元。據當地人介紹,住在蘆葦屋頂房裏非常舒服,夏天隔熱,冬天保溫,但平常維護和定期修繕比較費心。當地居民告訴記者,僅火災保險這一筆支出就是一般房屋的數倍。蘆葦屋頂的最大缺點是易燃,當地禁止燃放煙花,屋外還會裝多個避雷針。

蘆葦屋頂並非敘爾特島的專利,德國呂根島和巴伐利亞州等地區也有不少蘆葦屋頂房,荷蘭、英國和丹麥等歐洲國家也能見到。“早期,住蘆葦屋頂房的多是貧窮百姓。”德國民俗文化學者菲利普·斯朵克爾告訴記者,窮人買不起瓦片,就地取材用蘆葦蓋屋頂。它因舒適度和牢固度頗高深受住在水邊的人和農民的青睞。到了中世紀,建築密集區存在火災風險,德國各地城市的蘆葦屋頂被瓦片等取代,但在鄉村這一風俗被保存下來。

斯朵克爾介紹說,德國現在能建造蘆葦屋頂的公司大約有150家。1833年成立的赫斯公司是歷史最悠久的蘆葦屋頂公司,經營公司的是其第六代傳人。建造蘆葦屋頂價格不菲,據記者瞭解,一小捆蘆葦要花五六歐元,一平方米屋頂需要10到12捆蘆葦。加上各種材料成本和建造成本,蘆葦屋頂每平方米要價200歐元左右,遠比瓦片屋頂高。受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德國境內蘆葦供不應求,需從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家進口,甚至還有一部分爲“中國製造”。所幸蘆葦屋頂壽命比較長,一般可使用30年到50年,少數屋頂甚至超過100年。

建造蘆葦屋頂的工匠是稀缺人才。雖然蘆葦屋頂工藝傳統悠久,但技術人員的專門培訓1998年纔出現。如今,培養一名蘆葦屋頂師傅起碼要3年以上。

約阿希姆·施羅特是蘆葦屋頂師傅。他說:“鋪蘆葦屋頂看似簡單,實則要求很高。”它講究坡度、密度、鬆緊程度等。這一切都需要經驗來拿捏。如果蘆葦稈之間不夠緊實,會失去保溫隔熱效果,太緊實又會影響通風性能,容易滋生細菌。同時,屋頂還要保證一些基本參數,比如傾斜角度應超過45度,這是保證屋頂長壽的關鍵因素之一。“每個屋頂,每捆蘆葦稈都是不同的。”施羅特說,“你不僅要經驗豐富,有力量,還要有好眼力和建築美感”。爲了保護蘆葦屋頂的技藝,德國政府部門已經把施羅特等蘆葦屋頂師傅納入文化人才庫。

合掌屋,傳承“結”文化

日本的傳統住宅除了糊着和紙的隔扇門、苔痕上階綠的庭院、灰瓦鋪就的屋頂,還有一種著名的傳統住宅形式——茅草頂民居。

日本茅草頂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岐阜縣的白川鄉和五屹山一帶,這裏的合掌村落於1995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地冬季多降雪,因此屋頂坡面很陡,其形狀酷似拜佛時雙手合十狀,故而被稱爲“合掌”。藉着世界文化遺產的光環,合掌村落等地區的茅草頂民居越來越受關注。

這裏說的茅草頂民居並非簡易的茅屋,在瓦片等建築材料還未普及之前,各地民衆發揮聰明才智,就地取材,用茅草、草修建屋頂,配合木質結構,搭建起既遮風避雨又結實堅固的民居。民居屋頂上的茅草厚度最多可達七八十釐米,能夠很好地隔絕冬日的寒氣和夏日的高溫,堪比現代建築的隔熱層,確保室內冬暖夏涼。下雨時,茅草吸水膨脹,草稈間完全沒有任何縫隙,能做到滴水不漏。

茅草頂民居是幾百年前人們生活方式的產物。古時候,當地居民以種稻養蠶爲生。房屋一層中心建有圍爐,是一家人的生活中心,四季煙火不斷。房屋二層或三層是養蠶的空間,圍爐上方嫋嫋升騰的氣流緩緩到達樓頂,再一絲一縷透過茅草頂飄向屋外。樓下的人如常生活,樓上的蠶寶寶在日照充足、通風透氣的空間裏茁壯成長。1935年,發現合掌村落的德國建築師塔特稱其爲“天人合一”的村落。

這類民居具有當代社會最看重的優點——綠色環保及可持續性發展。茅草頂房屋只要勤於維護,可以有很長的使用年限。比如將壞損的茅草抽出,換上部分新草或者過幾年做一次煙燻處理,用燃燒杉木的煙燻一遍房頂,就可以起到防蟲的作用。

此外,茅草頂民居的環保還體現在屋頂材料的循環利用上。茅草頂民居每隔二三十年就需要重新換一遍房頂。舊的茅草中有大量微生物,可直接拿去做肥料迴歸大地,滋養更多的植物。

茅草頂民居的另一個魅力在於它是人與人緊密聯繫的紐帶。據說在茅草頂民居分佈很廣的時代,存在一種被稱爲“結”的文化。這是一種互聯互惠、互幫互助的行爲方式。例如,村裏的人一起割茅草存儲起來,誰家需要時可向鄰人借一些。一家徹底翻修屋頂時,所有成年男子都會去幫忙,女性則會共同做好後勤保障。同時,在爲期幾天的修繕過程中,還會請外面的工匠,這樣又形成與外界的聯繫。現代社會中,基於地緣關係的紐帶越來越鬆散,幸運的是,很多當地百姓和年輕人意識到老房子的寶貴之處,正在努力將茅草頂民居打造成新的文化基地。比如廣島大學的學生們成立了翻新茅草頂的捐助項目,同時發動更多人加入收集茅草、參與翻修的過程中。古老的茅草頂民居正在現代社會中編織一個新的“結”。

藍白屋頂演繹浪漫

距北非國家突尼斯首都東北約18公里處,有一座名叫西迪·布·薩義德的小鎮,它的官方名稱似乎已經被人忘記,人們更願意叫它“藍色之鎮”或者“藍白之鎮”。因爲鎮上所有建築只有兩種顏色——藍色和白色,建築的屋頂也是如此。

從空中俯瞰“藍白之鎮”,只見一座座建築的屋頂上湛藍與潔白相伴,將建築裝飾得靚麗靈動。地中海炙熱的陽光下,藍白兩種顏色對比強烈的建築宛若童話世界。

西迪·布·薩義德是當初建造這座小鎮的人的名字,小鎮始建於奧斯曼帝國時期,坐落在地中海邊的峭壁上,整座小鎮的佈局依據峭壁的地形錯落有致地鋪展開來。小鎮的三面俯視着碧波盪漾的地中海。小鎮上的房子像鑲嵌在山上一般,高低起伏,層次井然。房子都是兩三層的別墅式結構,除了一些潔白屋頂的房子,主要房屋的屋頂、門、窗、窗上的鐵欄杆、屋檐、院牆、廊柱、椅子、扶手……全都漆成極其醒目的天藍色,與樓體的潔白色形成鮮明而強烈的視覺對比。

突尼斯“地中海絲路組織”主席巴斯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其實,在西迪· 布·薩義德小鎮,藍和白這樣的色系組合之所以顯得完美、相得益彰,還因爲有另外一些顏色的烘托和幫襯,如各家房前屋後的大片綠植,草地上奼紫嫣紅的各類花朵,頭頂上空一碧如洗的藍天,以及山腳下如寶石一樣旖旎搖曳的藍色地中海波光等。“如果從空中看,小鎮建築屋頂藍白相間的色彩更是如夢如幻、攝人心魄。”巴斯利感慨道。

一條鵝卵石小路斗折蛇行,蜿蜒通向山巔。路的兩旁,全是賣突尼斯和北非國家工藝紀念品的小商店,甚至還有不少地攤。主打的工藝紀念品主要是富有突尼斯和北非特色的“沙漠玫瑰”和橄欖木木雕等。這裏是文藝青年的“浪漫港灣”,尤其是畫家和音樂愛好者的“藝術聖地”。坐在路邊咖啡館,或者爬上夢幻般的建築屋頂,安靜寫生的人不在少數。

在小鎮迷路,對遊客來說司空見慣,即使當地人也常會一時找不到方向,因爲藍白相間的建築那樣相似,難免使人在“詩意的迷宮”裏分不清彼此。這時候,不妨看看屋頂,因爲屋頂雖然是藍白風格,但不同屋頂盆栽的數量和種類有別,從陽臺懸垂下來的花卉種類和多少,能分辨出不同的建築,這樣記住方向,別有一番趣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