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薛瑾

上海銀保監局近日發文指出,豐富普惠型保險產品供給,研究擴大“滬惠保”覆蓋面。多地2023年度惠民保產品擴展保障責任、降低免賠額、擴大投保範圍,並創新加入醫保卡、數字人民幣繳費方式,吸引民衆投保。

業內人士建議,惠民保產品應該進一步優化,推進產品形態創新,與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務相結合等,保持較高的參保率,獲得可持續發展。

多地發力提高參保率

日前,上海銀保監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優化上海營商環境和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豐富普惠型保險產品供給,研究擴大“滬惠保”覆蓋面,試點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和參與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保險保障服務,提供更加靈活的健康保險產品。

擴大覆蓋面、提升參保率,幾乎是各地惠民保的共同目標。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多地2023年度惠民保產品延續了以往低投保門檻、低保費高保額特色,並進一步延展投保範圍、降低免賠額,提高報銷比例,增加保障責任和增值服務;用醫保個人賬戶餘額爲自己、配偶、父母及子女購買,使用數字人民幣繳費等場景推出,吸引更多投保。

同時,今年多地惠民保投保通道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延期,增加投保的時間窗口,以期獲得更高的參保率。

數據顯示,縱觀全國,惠民保參保率均值處於15%至20%區間,各地惠民保參保率呈現較大分化。浙江惠民保2022年承保超2700萬人,參保率達58.1%,續保率達76.6%,參保率較2021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各項指標居全國首位。而在一些地區,參保率僅在個位數,部分地區還出現投保人數下降、續保人數脫落的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惠民保若想可持續發展,參保人數需要足夠多、資金池規模需要足夠大,保持足夠的參保率、續保率,儘可能覆蓋更廣泛的羣體,才能形成風險分散機制。

完善增值服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表示,由於普通疾病經醫保報銷後往往未達惠民保設置的免賠額,參保人感知度偏低,惠民保對年輕人和健康體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導致續保脫落率升高。

業內人士表示,建議優化產品設計,防止“惠而不保”。對於現實中賠付率較低的惠民保產品,可以通過降低免賠額、擴大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比例等方式,優化投保人的待遇水平。

銜接城市基礎設施的增值服務、健康服務等也是惠民保有待深耕的領域。例如,爲參保人提供健康諮詢、重大疾病早期篩查、藥品服務等服務,提升投保人的獲得感,降低脫落率,提升續保率。

多地惠民保產品已在這一方向上加速探索。例如,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健康管理服務數量由25項增至42項,覆蓋就醫陪護、上門護理、居家康復及上門檢測四大類服務,更多觸達健康人羣。

鎂信健康首席營銷官萬小龍表示,當前現有惠民保增值服務的使用率較低,而有感知的服務能夠有效地提升客戶滿意度,並最終提升續保率。

優化帶病體投保體驗

帶病投保、放開年齡限制是惠民保近年來火速突圍的原因之一。在既往症患者健康保險缺口巨大的背景下,業內人士認爲,優化帶病羣體投保體驗也是惠民保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去年年底發佈的《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鼓勵改善特定風險羣體保險服務,探索擴大對既往症人羣的醫療保障,鼓勵發展專屬普惠保險產品。

孫潔建議推廣實行按病組支付模式。她認爲,惠民保產品可適當放寬對既往症的限制,優化免責條款設置。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建議,推動惠民保升級,鼓勵帶病體保險產品創新。朱同玉認爲,在基礎款之上,可針對不同類型既往症人羣開發高保障的升級款產品,滿足參保人羣多層次保障需求。探索開發針對帶病體人羣專屬普惠險產品,設計更具專病化的保障產品,保費設計上預留一定風險空間,保證產品的可賠付可持續。同時,在免賠額和報銷範圍等方面設置差異化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