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朝中社報道,朝鮮于3月16日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7”,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再度攜女兒現場觀摩,並指導試射。

一週多前,金正恩父女還曾前往“承擔朝鮮人民軍西部前線重要作戰任務的火星炮兵部隊”,觀摩了火力突擊演習。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當天表示,朝鮮從南浦地區向半島西部海域發射了多枚短程彈道導彈。朝中社發佈的照片顯示,至少6輛朝軍發射車在野外機動進入戰位,隨後齊射導彈。



2023年3月16日,金正恩攜女兒觀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圖:朝中社)

金正恩和女兒神情嚴肅地觀看演練,朝鮮媒體也沒有像往常一樣發佈兩人親密攜手、交談的照片。2022年5月,韓國尹錫悅政府上臺,對朝採取強硬立場。此後,韓美聯合軍演恢復並升級規模,朝鮮則密集試射導彈予以回應。進入2023年,朝鮮半島局勢持續升級。3月13日,代號“自由護盾”的韓美聯合軍事演習舉行,爲期11天,號稱“史上最長”,美軍B-52戰略轟炸機今年首度飛臨朝鮮半島。韓聯社稱,美軍“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亦可能參加演習。

在此背景下,朝鮮除密集進行彈道導彈、巡航導彈試射外,還於3月12日召開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朝鮮通常半年舉行一次軍委擴大會議,而本次在2月舉行擴大會議後立刻再次開會,被外界視爲“強烈回應”。朝中社稱,會上“討論並決定了更加有效地行使並更具威力地、進攻性地運用國家戰爭遏制力的一系列重大實踐措施”。

無論是朝鮮官方一再提及的威懾力、遏制力,還是2022年11月“首秀”以來金正恩女兒出席的大多數活動,都與朝鮮獨特的軍種“戰略軍”及其下屬火星炮兵部隊、洲際導彈部隊、巡航導彈部隊等緊密相關。這支在金正恩執政後正式建軍的部隊,上一次進行大規模改革還是在2016年到2017年的朝鮮武器研發及核試驗週期。如今,隨着半島再次轉入緊張局勢,戰略軍及下屬部隊的作戰任務、指揮體系再次出現新的變化。



3月9日,負責朝鮮人民軍西線重要作戰任務的炮兵部隊進行火力攻擊。圖/視覺中國

兩大戰略任務

朝鮮組建西部前線導彈部隊,練習“先發制人”打擊“敵方”目標,至少有10年之久。2012年4月,金正恩剛剛成爲朝鮮最高領導人後不久,“戰略火箭軍”就在紀念金日成誕辰100週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韓國政府稱,該部隊系由原人民軍總參謀部導彈指導局擴充而來。次年,戰略火箭軍更名爲“戰略軍”。2014年7月,金正恩親臨“戰略軍西部前線部隊”指揮導彈發射工作,親自下達發射指令。韓國軍方後來披露,這次試射於凌晨4時進行,足見金正恩對該部的重視。

2016年開始,朝鮮媒體報道戰略軍活動時出現“各支火星炮兵部隊”的表述,“戰略軍西部前線部隊”也成爲“部署在西部前線的火星炮兵部隊”。更名原因,韓國及西方分析人士衆說紛紜。可以確定的是,同許多國家一樣,朝鮮官方常使用日月星辰爲導彈和火箭編號,如用“北極星”命名潛射導彈,以“銀河”命名運載火箭,而“火星”至遲於上世紀60年代就被用於導彈命名。

一些分析認爲,這些星辰並不是隨意選擇的。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信息項目高級研究員馬特·科爾達指出,朝鮮將潛射導彈命名爲“北極星”,與美國第一代潛射導彈“北極星”重名,體現了一種“幽默感”,而“火星”則在朝語中“含有強大、創新和犧牲的含義”。不過,更重要的是,2016年之後,朝鮮將不同類型的陸基彈道導彈大多納入“火星”系列,且其編號與研發順序並不完全吻合,讓韓美軍方難以準確判斷其迭代更新狀況。

據韓美情報機構梳理,朝鮮可能用“火星-13”代指了2012年到2017年研發的三種不同型號的導彈;2016年到2017年成功試射“火星-10”彈道導彈和“火星-13”到“火星-15”洲際彈道導彈後,朝鮮又於2021年試射全新的“火星-8”型高超音速導彈,並於2022年試射新型“火星-12”導彈。在對“火星-16”及“火星-17”研發及試射的分析中,韓美軍方也出現過多次誤判。迄今爲止,對於是否存在“火星-2”和“火星-4”型導彈,外界仍未有定論。

同樣,“火星炮兵部隊”也指代不同類型的導彈部隊。梳理朝鮮官方報道,這既包括部署在朝韓軍事一線、負責以中近程導彈攻擊南方目標的部隊,也包括指向太平洋遠方目標乃至搭載核武器的導彈部隊。2016年9月朝鮮第五次核試驗後,官方聲明稱這次核試驗確認了標準化、規格化核彈頭,以便“裝載到朝鮮人民軍戰略軍各支火星炮兵部隊裝備的戰略彈道導彈上”。

火星炮兵部隊的神祕性與其特殊的作戰任務相關。今年3月9日視察火星炮兵部隊時,金正恩將戰略軍的兩大戰略任務概括爲“一是遏制戰爭、二是佔據戰爭主動權”。遏制戰爭,即戰略軍負責運作洲際彈道導彈等核載具,是“勞動黨可靠的核武裝力量”。

在今年2月8日朝鮮武裝力量主要部隊旗幟檢閱式上,作爲戰略軍下屬的關鍵核力量單元,“火星-17”洲際導彈部隊軍旗首次亮相,旗幟上的數字顯示該部隊於2022年11月正式建軍。

也是在今年2月,朝中社報道中首次出現“洲際彈道導彈運營部隊第一紅旗英雄連”,這是外界能確認的該支部隊的第一個具體番號。報道稱,該連在2022年11月負責了“火星炮-17”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是“專門負責戰略任務的部隊中戰鬥力最優秀的火力連”。從當時的報道和照片看,金正恩還帶着女兒親自接見了這個連隊,併合影留念,被授予功勳稱號的321號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也屬於該連。

擁有獨立軍種地位的戰略軍

金正恩攜女兒3月9日視察的西部前線火星炮兵部隊,其日常訓練、演習的任務多年來始終如一:用中近程彈道導彈襲擊約五六百公里外的韓國南部浦項港、釜山港、金海機場等目標。3月9日負責演練的,就是針對“敵軍作戰機場”備戰的某部第8火力襲擊連。



3月9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及其女兒(前左)觀察負責朝鮮人民軍西線重要作戰任務的炮兵部隊。圖/視覺中國

2022年11月由人民軍總參謀部指揮的一場多軍種演習,則揭示了戰略軍如何與其他軍種配合作戰。這場演習在韓美舉行規模空前的空軍聯合演習後進行。據朝鮮媒體報道,“作戰”第一天上午,戰略軍彈道導彈部隊首先出擊,向“敵人空軍基地”發射攜帶散佈彈戰鬥部和鑽地彈戰鬥部的戰術彈道導彈。

同一天,東西海岸沿線的空軍防空導彈兵部隊發射了一系列地空導彈,以“消滅不同高度和距離的空中目標”。當天下午,兩枚戰略巡航導彈從咸鏡北道地區發射,官方宣佈的射程爲590公里,其目標可能指向美軍根據韓美軍事同盟的協定增援到達的港口與機場。此外,韓國軍方分析西海岸彈道導彈部隊2016年以來的同類演習後認爲,攻擊韓美軍隊裝備的“薩德”反導系統部署基地,也是該部隊的任務。至於更接近軍事分界線的韓方目標,則是人民軍陸軍炮兵部隊、火箭炮部隊攻擊的範圍。

“作戰”第二天,數十枚戰術彈道導彈、“超大型火箭炮”及“遠程火箭炮”發射,目標直指“敵人作戰指揮體系”。據韓聯社分析,針對韓美指揮體系的導彈打擊,也包括使用中遠程彈道導彈對太平洋各美軍基地進行攻擊。

此後的兩天,人民軍空軍出動500多架戰機進行“大規模全部戰鬥出動作戰”,戰略軍部隊則繼續模擬打擊“敵人空軍基地”。

朝中社評論道,本次演習“一切應對軍事作戰成功達到預定的目的”,破解了韓美空軍的“優勢論”。韓美軍事分析人士則指出,這場以人民軍戰略軍、空軍及防空軍爲主角的大規模演習顯示出,一旦半島“有事”,朝鮮軍方的作戰計劃早已超出了利用“陸軍優勢”威脅韓國首都首爾的階段,而是試圖通過常規導彈遠程打擊和空中作戰先發制人,洲際彈道導彈則作爲對美國本土的威懾力量。

如今,戰略軍在公開活動中與朝鮮人民軍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軍並列,朝鮮媒體披露的其歷任司令員金洛兼、金政吉均爲三星上將,且是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成員,與人民軍其他軍種司令員相當。因此,韓國政府認定,戰略軍雖然規模可能僅略大於一個陸軍軍團,卻擁有獨立軍種的特殊地位。

自2012年至今,金正恩領導下的朝鮮人民軍一共只新建過兩個軍種。除了戰略軍,就是2017年在紀念金日成誕辰105週年閱兵式上首次出現的“特殊作戰軍”。彼時,朝鮮半島正陷入21世紀最嚴重的核危機,美國中央情報局及韓國軍方制訂了針對朝鮮指揮系統的特種作戰計劃。外界因而認爲,朝鮮組建特殊作戰軍是對這種“斬首計劃”的回應。

“以小博大”的發展邏輯

2023年2月以來,朝鮮先後對外披露新設導彈總局、新研發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火星-17”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呈“幾何倍”增長。2月24日,人民軍“東部地區戰略巡航導彈部隊相關火力區分隊”還進行了今年第一次巡航導彈發射演練。這也是屬於戰略軍的“巡航導彈部隊”首次出現在朝鮮官方報道中。3月12日,朝鮮再次進行巡航導彈試射。未來,洲際彈道導彈部隊和巡航導彈部隊是否不再被稱爲“火星炮兵部隊”,“火星炮兵部隊”是否將特指中近程彈道導彈部隊,尚未可知。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核計劃高級研究員潘達認爲,不論是新出現的固體燃料火箭還是大量增加的發射車,都展現出朝鮮導彈部隊更多樣化和更強的生存能力。美國國務院原防止核擴散事務代理助理國務卿範·迪彭則指出,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分別在大氣層內外飛行,其運行原理不同,攔截特性不同,但都能搭載核彈頭。朝鮮加速發展巡航導彈,並非爲了改變“彈道導彈爲主”的格局,而是爲了增強導彈部隊整體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和戰略軍作戰目標專注於破解韓美“空中優勢”一樣,都展現出“以小博大”的發展邏輯。

在朝鮮,這種戰略思想被稱爲“以一當百”,由朝鮮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於1963年提出。朝中社近日總結金正恩踐行“以一當百”思想時稱,金正恩以此領導戰略武器開發工作,促成了國家核武力建設歷史大業的成功完善,“莊嚴宣佈我們黨和共和國政府針對敵人冒險的對抗妄動,以核制核、以正面對抗回答正面對抗的絕對不變的對敵意志;向全世界顯示不斷提高超強力、絕對核遏制力的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的實際力量”。

基於這一邏輯,近期朝鮮戰略軍及火星炮兵部隊出現一系列改革新動向。2月18日,朝鮮進行了第一次“沒有事前計劃”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演練。與以往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均有前期準備、往往爲西方衛星探知不同,據朝中社報道,18日凌晨,洲際彈道導彈部隊第一紅旗英雄連突然接到緊急火力備戰指示。8時許,金正恩親筆簽發發射訓練命令書。當天下午,該連在平壤國際機場以最大射程方式高角度發射了“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

除了更加“戰時化”的發射訓練,外界還注意到,本次演習“由導彈總局指導”、由導彈部隊執行,這意味着朝鮮導彈部隊的指揮體系已發生重大變化。2016年朝鮮調整軍需工業和國防科研部門架構後,導彈的研發、生產、試驗、運作環節由多個部門負責,其中負責作戰的戰略軍,並不屬於主持研發、試驗的國防科學院。

過去七年,從陪同金正恩視察相關演習的官員名單上看,原人民軍副總參謀長兼火力指導局局長樸正天可能是戰略軍的直接上級;而國防科研和軍需工業的主要負責官員則是李炳哲。2020年,李炳哲和樸正天同時晉升元帥軍銜,成爲朝鮮武裝力量最重要的兩位領導者。不過,2022年12月的勞動黨八屆六中全會上,樸正天被免去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職務,之後未再出現於官方報道中。

分析認爲,朝鮮導彈事業長期採取軍工科研與作戰分開的機制,有利有弊。一方面,國防科學院也主管陸軍、海軍、空軍與防空軍的制導武器研發,有助於跨軍種的技術借鑑。2016年,朝鮮研發出被視爲“全新戰略武器”的“北極星-2”型潛射中遠程彈道導彈,並於當年8月水下發射成功。次年2月,該導彈的陸基版本成功試射,韓聯社指出這顯然是基於潛射版本的改進型號,未來或列裝戰略軍部隊。

但另一方面,新型導彈正式建軍前的試射工作,由國防科學院而非導彈部隊主導。在2022年11月的大規模演習中,部分導彈的試射就是“根據國防科學院的要求”,而沒有提到由戰略軍完成。今年2月朝鮮對外公佈組建導彈總局後,韓美分析人士多認爲這必然包括原軍工部所屬、2016年組建的火箭工業部以及國防科學院導彈研發部門的整合,但關於導彈總局是否領導戰略軍,沒有定論。

而2月18日的演習顯示出,導彈總局似乎已成爲導彈部隊的上級機關。本次演練並非試射新型導彈,按之前的指揮體系,應由總參謀部直接領導戰略軍完成。但與此相反,朝中社不僅強調“發射訓練由導彈總局指導”,在文中簡寫部隊名稱時,還使用了“導彈總局第一紅旗英雄連”的說法。這是否意味着戰略軍將隸屬導彈總局,甚至戰略軍各部直屬於導彈總局,還有待觀察。但如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朝鮮研究系教授樸元坤所言,朝鮮已經在推進核武器載具生產、研發、運作制度化上邁出關鍵一步。

朝鮮核武力的發展變化,將對半島局勢產生怎樣的影響?潘達分析稱,韓美對朝鮮進行軍事威懾,其有效程度取決於“一次性全面打擊和解除朝鮮全部核能力”的可能性。但目前,韓美已經無法自信地確保對朝鮮核武庫的全面打擊會成功。在此背景下,“最大施壓”政策對朝鮮已難奏效。但美國亞太和平研究所前所長馬克·巴里認爲,朝鮮發展核武器的根本需求仍是“求存”。

巴里回顧了他過去20年間同朝鮮高級官員們的對話,認爲金正恩執政以來的朝鮮一直尋求建立更平衡的外交和安全戰略,從而在東北亞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在理想的情況下,朝鮮希望通過2018年、2019年的接觸與美國開啓雙邊關係正常化,但這次嘗試的失敗可能增加了朝鮮對美國政府能否成爲可靠夥伴的懷疑。”巴里說,“此後至今,朝鮮每天都在努力證明自己(在國家安全上的)獨立能力。但其最終目標依然是追求更平衡、穩定的東北亞安全秩序,這一點並未改變。”

發於2023.3.20總第1084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以一當百”的朝鮮火星炮兵部隊

記者:曹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