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志錦 上海報道  “雖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消費和擴大消費放在優先位置,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四個問題。”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3月18日在“財經前沿:2023《財經智庫》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佈會”上表示,他相應提出了政策建議。

面臨的問題方面,首先是中低收入羣體收入增長緩慢。我國居民消費率水平大大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除了節儉和偏好投資這兩大傳統價值觀因素外,還與居民收入差距偏大有關。一般而言,收入越低,邊際消費傾向越高,如果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速提高,則有利於消費。“雖然我們這些年來收入增長和GDP增長基本同步,但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增長偏慢一點,財富佔比偏低。”李迅雷表示。

李迅雷還談及超額儲蓄的問題。央行今年1月1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刷新歷史紀錄,這被認爲是居民的超額儲蓄。

但李迅雷認爲,“超額儲蓄”不是消費源泉,對消費的提振不宜高估。一來2020-2022年中國居民部門存款累計增加39萬億,考慮經濟增長、貸款、購房支出下降、理財暴露後的存款再配置等因素,疫後居民“超額淨儲蓄”約爲9萬億。二來需要關注超額淨儲蓄來源的結構,中低收入羣體受衝擊較大。三來居民預期改善是超額儲蓄轉化爲消費的基礎,從2022年四季度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看,居民信心修復需要時間。

第二,投資主導模式向消費主導轉型需要時間。中國GDP中,來自投資(資本形成)的貢獻平均在40%以上,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但隨着投資回報率的下降,增加投資實際上就是增加債務,未來向消費主導轉型需要較長時間。

第三,居民的槓桿率水平偏高,償債壓力大。中國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受疫情衝擊較大,2019年四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中國居民槓桿率提高6.1個百分點,在公佈數據的43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6位,發展中經濟體僅泰國居民槓桿率增幅高於中國。

“疫情只是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之一,不宜高估疫情防控放鬆對消費的提振。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國內疫情控制較好,但並未出現報復性消費,社消增速中樞較疫情前下降約3個百分點。”李迅雷稱。

另外,中國家庭部門的實際償債壓力高於主要發達國家,這是抑制消費恢復的最核心因素。2022年一季度,中國家庭部門的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爲141.8%,可支配收入用於還本付息的比例爲15.7%,高於美、英、德、法、日等發達國家。

第四,居民的社會保障程度偏低。從養老金的總規模看,中國只有美國的3.4%,人均則不足美國的1%。

對於提振消費,李迅雷提出三方面的建議,第一,增加國家財政對居民部門的支持力度,穩步提高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也提出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二,積極推進以稅制改革爲核心的二次分配,推進以社會慈善事業爲核心的第三次分配,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費底氣。

(作者:楊志錦 編輯:周鵬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