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近日因“系統性風險”相繼關閉,這一事件在金融市場引發了動盪和不安。

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前主席謝拉·拜爾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警告稱,美國銀行系統目前正處於“貝爾斯登時刻”,如果政府不繼續出手相助,美國銀行恐會出現多米諾骨牌式的崩潰。

2008年3月,在次貸危機的背景下,爲緩解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流動性短缺問題,美聯儲批准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併爲收購提供特別融資援助。不過,美聯儲低估了貝爾斯登事件的影響,認爲次貸危機最壞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導致局勢愈發失控。到了同年9月,美國政府拒絕出手拯救另一家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此舉引發市場信心崩潰,進而次貸危機演變爲金融“海嘯”。外界將這兩大事件分別稱爲“貝爾斯登時刻”和“雷曼時刻”。

對於美國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相繼關閉,謝拉·拜爾警告稱,市場對銀行系統的恐慌情緒正在蔓延,不確定性正在增加,美國政府需要暫時向更多銀行提供救助,防止出現銀行關閉潮。

美國近200家銀行存在“爆雷”風險

隨着硅谷銀行關閉事件的影響正在蔓延。

據央視新聞援引《華爾街日報》報道,最新研究顯示,美國目前有多達186家銀行有可能存在與硅谷銀行類似的風險。

這項美國多所大學經濟學家共同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美聯儲加息“極大地”增加了美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

受美聯儲激進加息影響,許多美國銀行持有的債券等金融資產價值大幅縮水,部分銀行的資產價值甚至減少了20%以上。而10%的美國銀行因持有大量債券等金融資產,較硅谷銀行有更多的賬面浮虧。研究稱,如果市場信心持續不足,部分儲戶提走存款,多達186家銀行可能將資不抵債,面臨“爆雷”。而屆時即使只發生小規模的擠兌,也將有更多銀行面臨風險。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日前也曾表示,當前美國銀行體系“仍整體保持穩健”,但如果危機進一步蔓延,可能將導致許多銀行關閉並引發擠兌。

高盛集團:中小銀行貸款業務受衝擊,美國民衆儲蓄或被耗盡

知名投行高盛近日表示,美國的中小銀行貸款業務也因此受到衝擊,開始收緊貸款,這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影響。

高盛集團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資產值低於2500億美元的銀行,承擔了美國約50%的商業和工業貸款。其中,中小型銀行承擔了美國六成的住房貸款以及八成的商業地產貸。

高盛認爲,一旦儲戶對這些銀行的信心流失,認爲自己的存款存在這些銀行裏不安全,就會出現大面積提現的情況,中小銀行將被迫壓縮貸款業務以保證自身流動性充裕,而這將抑制美國經濟增長。

魯比尼宏觀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前白宮高級經濟學家魯裏埃爾·魯比指出:“即使是一些較小的銀行,也必須在資本端和流動性方面收緊。因爲人們認爲它們規模太小,不具備系統重要性,但一旦其中一家倒下了,許多其他的小型銀行也會倒下。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分析報道,一旦大量銀行收緊貸款,也會給很多儲蓄正在縮水的美國民衆帶來更大的壓力。

高盛集團估測,截至今年1月中旬,美國民衆已經花掉新冠疫情期間儲蓄的35%。到今年底,剩下65%的儲蓄也可能將被耗盡。

“在硅谷銀行因擠兌倒閉後,目前美國衆多民衆與企業猶如驚弓之鳥,都不敢將錢存入區域銀行。究其原因,一是他們擔心美國未必對所有區域銀行儲戶全部存款提供安全保障;二是區域銀行在美國國債與封閉期HTM貸款抵押支持證券的鉅額潛在虧損,仍可能威脅他們的存款安全。”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3月15日的過去一週,美聯儲通過貼現窗口貸出的資金達到創紀錄的1528.5億美元,遠遠超過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時期的單週貸出資金峯值1480億美元,表明美國銀行機構正在大規模吸收美元頭寸應對潛在的擠兌壓力。

與此同時,根據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美國人揹負的債務總額飆升,在美國通脹高企、經濟衰退風險加劇下,美國民衆陷入財務困境,不斷減少消費,隨之而來的是企業銷售業績的下降,進而可能會引發裁員,持續衝擊美國就業市場,導致美國經濟下滑。

危機蔓延

日本媒體及專家認爲,美歐緊縮貨幣政策給全球金融系統埋下巨大隱患,市場恐慌情緒仍在蔓延,日本也無法置身事外。

日本媒體和專家指出,面對此次美歐激進加息引發的金融風波,日本不可掉以輕心,置身事外。未來日本央行尋求超寬鬆貨幣政策“出口”時應更加慎重,否則日本一些經營不善的地方銀行或面臨破產重組。

還有日本專家指出,雖然瑞信是金融穩定委員會指定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然而危機有可能加劇。瑞信問題與硅谷銀行事件在時間上幾乎重疊,凸顯金融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加重投資者對歐洲銀行業整體的憂慮。不僅是瑞士央行,歐洲央行也需要視情況考慮應對措施。

透過硅谷銀行看美國商業銀行生態圖譜

實際上,美國銀行破產倒閉的消息並不新奇,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統計數據顯示——

2008年美國有25家銀行倒閉,2009年有 140家銀行倒閉;2008年至2012年期間,美國有465家銀行倒閉; 而2018年至今,美國共有537家銀行破產。

根據FDIC的數據,平均每年大約有五家銀行倒閉。1933年以來,只有3年銀行倒閉數爲0。

硅谷銀行的快速破產是FDIC這一高度“自治”的生動詮釋,也將美國中小銀行生態圖譜帶到了公衆視野。

高度“自由”的FDIC

經歷了大量銀行破產的美國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銀行破產機制。

根據《聯邦存款保險法》,只要銀行沒有以安全穩健的方式運行、沒有履行提存存款保證金義務、甚至隱瞞運營記錄或僅被認定爲聯邦反洗錢刑事犯罪,FDIC就可以啓動破產程序。

與普通公司的破產不同,銀行破產處置的過程中沒有債權人委員會、破產受託人以及法院的介入。一旦銀行進入破產程序,FDIC將取代銀行董事會、股東和管理層,對銀行的所有事務有全權處置權,並獨立行使破產處置業務,比如確認債權合法性,轉讓或變賣資產、清償債務等。

在破產處置過程中,法院或任何其他政府機構都無權監督或干涉FDIC。

有序清算制度(OLA)是《多德弗蘭克法案》在金融監管上的一個重要創新。根據有序清算制度,在美國財政部的協調下,由FDIC主導對陷入困境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進行有序清算。在採取OLA後,FDIC將被任命爲母公司的接收者。

一旦FDIC被任命爲接管人,被處置銀行的交易對手將被暫停其合格金融合約終止權一個工作日,FDIC決定是否將這些合同轉移給過橋銀行。

美國銀行更容易破產?

破產機制帶來的另一個思考是:美國銀行更容易破產,還是因爲美國有着相對成熟的破產/退出機制,從而使得處理失敗的銀行更爲日常,同時使得銀行更偏向申請破產。

“兩者兼有之。”深圳大學法學院金融法研究中心輪值主任喬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稱,一方面,中小區域銀行更容易破產,主要原因在於它們本身不太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也不會明顯影響金融體系,因此在面臨危機時適用於司法破產程序不會帶來像傳統銀行適用破產程序那樣的問題。

另一方面,美國有着針對中小區域銀行相對成熟的破產/退出機制,從而使得“銀行破產”這一事項本身更爲日常。

致同諮詢金融服務全國主管合夥人蘆弘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國中小銀行更容易破產,是監管方式與市場機制結合的產物,嚴格的監管提高了銀行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最低要求。對於達不到最低要求的銀行,應當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的原則實現行業的結構優化。

蘆弘濤解釋,根據FDIC的統計數據,2001年至今,美國處理問題銀行共計554家,總資產逾7500億美元。在美國,銀行退出市場(破產、被接管和收購)可以被視作常態化的事件。

“FDIC 本質上爲銀行最大的債權人,本身具有保護儲戶的衝動。”其說,基於這一身份,賦予其高度行動範圍,能夠有效的保護儲戶(債權人)。

倒閉的主流:社區銀行

在FDIC清單上,倒閉的多爲社區銀行。

在美國,社區銀行通常是指主要從事傳統銀行業務,爲當地居民、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存款、貸款和結算服務的商業銀行。

美國社區銀行有兩個基本特點:規模較小,資產額介於兩百萬到數十億美元之間,組織結構簡單,分支機構有限;主要分佈在小城鎮和農村,重點爲轄區內中小企業、當地居民和農戶提供金融服務。

社區銀行的資產往往不足100億美元。目前,社區銀行僅佔所有銀行分支機構的40%,佔總銀行存款的14%,佔總銀行貸款的18%,佔總銀行資產比重約14%。

美國社區銀行數量仍有絕對佔比。Bank Strategies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社區銀行業的數量佔美國銀行業約97%。

根據梳理FDIC提供的破產銀行清單,2008至今,破產的社區銀行幾乎佔據總破產銀行數量的85%以上,前者大多是僅擁有個位數的分支機構,資產與存款數額均較低,處理其破產所需要的存款保險基金(DIF)成本也由此較低。

DIF爲美國國會在1933年創建的保險基金,由FDIC管理,以保護國家銀行的存款。

硅谷銀行引發的擔憂

硅谷銀行的破產引發的疑問是,是否會有更多中小銀行,尤其社區銀行申請破產。

FDIC在2020年底的報告中指出,社區銀行繼續報告積極的財務狀況業績,包括提高稅前回報率資產(ROA)比率、較大的淨息差,以及強勁的資產質量指標。

FDIC主席Martin J. Gruenberg稱,目前,銀行業的主要指標仍然良好,貸款繼續增長,淨利息收入增長,資產質量指標仍然良好。此外,該行業仍然資本充足,流動性強。

但Martin J. Gruenberg提醒,銀行業繼續面臨來自通貨膨脹、市場利率上升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重大下行風險,這可能會損害銀行的盈利能力,削弱信貸質量和資本,並限制貸款和存款增長。

問責多頭監管與空白

自硅谷銀行內部崩潰以來,美國監管機構受到抨擊。有觀點認爲,監管對硅谷銀行的盲目在一定程度上源於美國支離破碎的監管結構,這經常導致問題出現在部門裂縫之間。

蘆弘濤指出,美國金融監管的機構設置致使“多頭監管”成爲最顯著的一個問題,而多頭監管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爲,部門因溝通不暢而出現監管重疊與空白。與此同時,在危機到來時,複雜的監管機構層次使得難以有一個權威監管機構進行總體調控,風險管控或錯失良機。

其說,“對新產品的監管”是另一個常被提及的監管空白。2008年次貸危機和本次硅谷銀行事件直觀地反映出,對新產品或者新業務類型的監管常常滯後:在出現危機後,監管部門纔會研究、制定相應的法案。

“多頭監管會引發‘協調性’問題,不同監管部門在處理事件中缺乏協調,很難形成對銀行的綜合監管。”喬遠說,這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對金融創新行業的監管很難有效(金融創新行業往往涉及的業務複雜,橫跨多個監管領域)。

喬遠認爲,硅谷銀行事件更多的反映出監管問題,監管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硅谷銀行作爲行業內一家大銀行的這一身份特點,進而忽視其潛在風險。而硅谷銀行的倒閉同樣也是一個“多頭監管困境”的鮮活案例,即各監管機構只關注自己的監管領域,從而忽視了其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監管未來的取向

PIMCO(品浩)經濟學家與策略師稱,對地區銀行的監管有可能變得更加嚴格 - 這意味着美聯儲有機會在可能的情況下收緊對大型地區銀行的監管標準,讓它們減少發放一些大型銀行不願意發放的高風險貸款。

喬遠指出,美國監管機構對中小銀行的監管確實呈寬鬆趨勢,但本次SVB事件不太可能會導致“一刀切”監管模式的出現。“FDIC工具箱內有着非常多的工具,沒有必要採取‘一刀切’措施。” 未來更多的可能還是注重如何進行有效監管。

其強調,目前的關鍵是,監管機構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準確判斷出“中小型銀行”與“大型銀行”,而不是誤將類似SVB的業內大銀行視爲中小銀行。

蘆弘濤說,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在反洗錢和法律合規上極大地加大了管理力度,中小銀行難以負擔此類支出,金融危機留下的壞帳同時也加劇了中小銀行的負擔。因此,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的總體思路爲抓大放小,更多是依靠市場機制,完成中小銀行的優勝劣汰。

在蘆弘濤看來,SVB事件後,是否會收緊對中小企業的監督,取決於本次事件的後續進展。若危機進一步擴散,形成系統性風險,且最終產生重大影響,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勢必在政策層面收緊監管。同樣,若本次事件的連帶效應得以遏制,監管部門還是希望依靠市場機制自行解決。

來 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天姣、陳植)、央視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