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周口日報

周口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治衛

3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深讀》刊發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新農人“典型事蹟,其中,《好政策,讓“新農人”留得下、能創業》刊發了商水縣大學生“新農人”劉記森的事蹟。

《新華每日電訊》2023年3月19日第4版

好政策,讓“新農人”留得下、能創業

沿着麥壟,劉記森小心翼翼蹲下身,拔出一株麥苗,抖落土,放在手心。“你瞧,今年的麥苗長勢好得很!”

“90後”新農人劉記森戴着一副眼鏡,年輕帥氣,談起種糧頭頭是道。

2014年,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畢業後,劉記森回到河南省小麥產量第一大市周口市商水縣魏集鎮,與父親一起經營種植專業合作社。年輕的他,對農業有新的理解,那就是讓同樣的地長出更多的糧食,提升土地產出率。

“我們所在的高標準農田,有物聯網控制中心、氣象觀測站、各式節水灌溉設備……”劉記森邊說邊用手機向記者演示,“如今靠着科技種田,管理精細了,出力變少了,產出卻多了,平均每畝地比傳統種植增產100多斤。”

農業強國,關鍵在人。像劉記森一樣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快速成長,成爲推進糧食高產穩產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來,隨着城鎮化的加快,一些農民外出務工導致土地撂荒,農業後繼乏人問題明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爲新課題,如何端牢“中國飯碗”面臨新挑戰。

爲此,國家着眼於農業農村實際,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着力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劉記森的合作社流轉土地的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劉記森創新探索“村委+農戶+合作社”的全新託管服務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劉記森介紹,合作社成員已經從原來的28戶發展到300多戶,土地流轉面積由初期233畝發展到6000多畝、託管土地達到3萬多畝。

“下一步打算怎麼做?”記者問他。劉記森說:“發展智慧農業,試種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用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爲糧食高產穩產作出自己的貢獻!”

編輯 李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