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楊芮雯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成都軌道集團提供

每當來到一座城市,映入眼簾的往往是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微風輕拂,列車飛馳,地面之下是軌道建設者數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

他們常年在光照不到的地下,指揮着身長百米、長着“鋼齒銅牙”的盾構機以毫米級的精度鑿巖掘土,一釐米一釐米地掘出了織密線網的壯麗畫卷, 成都軌道建設公司員工代軍就是這羣“地下工作者”之一。

匠人匠心,其藝必工。代軍從2003年投身盾構施工領域起,便苦鑽“盾構施工技術”,先後斬獲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參建多條線路榮獲詹天佑獎及國家優質工程獎。19年來,他以“幹一行鑽一行”的精益求精讓軌道交通建設更加高效安全,用“擇一事終一生”的執着專注讓市民乘客出行路更加便捷舒適。

用“心”追尋亮光

每天,一列列地鐵列車連接起城市的東西南北,見證着城市的熱鬧與繁華,記錄着代軍的成長曆程。

2003年,代軍從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後,便投身盾構事業。工作後,代軍第一次見到了巨龍般的盾構機。“那時心中充滿了敬畏,我也有幸找到了終生熱愛。”始於興趣、成於熱愛,往後歲月裏,他就像種子一樣紮根在隧道。

“我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爲家鄉建設地鐵一直是我的夢想。”2014年 ,在外奮鬥近10年的代軍帶着豐富的盾構經驗返回家鄉,正式成爲成都軌道交通的一名建設者。

此後的8年裏,代軍不分晝夜地在隧道里穿梭,成都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4號線一二期、5號線一二期、9號線一期、10號線一期、17號線一期、19號線二期以及30號線一期工程盾構區間的每條隧道、每道工序都有他火熱攻堅的身影,他也隨着成都軌道交通的建設發展不斷成長。

每當有人問他,從事盾構施工最開心的時刻是什麼?他總是說,“當然是隧道貫通的時候。”那一刻,是他們經過日夜奮戰,終於看到光的時刻,是夢想終於照進現實的時刻。

用“新”追求閃光

盾構施工是一個喫苦的活,更是一項精細的活。在成都軌道交通的修建過程中,富水砂卵石地層結構對於盾構機而言是不容易“啃”下的“硬骨頭”,面對難題,代軍團隊總是因地制宜創新。

2017年,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一期工程開始盾構掘進。該工程所處場地爲富水砂卵石地層結構、卵石粒徑大、強度高,盾構機在掘進過程中極易出現塌方和刀盤卡死等問題。

面對“老朋友”和新問題疊加,代軍積極謀劃,屢次組織設備選型論證,最終確定在該區間採用刀盤開口率達45%、無軸式螺旋輸送機的8.6m大直徑盾構機。這也是成都軌道交通建設史上首次採用無軸帶式螺旋盾構機。

首次,意味着沒有經驗可循,意味着只能在摸索中前進。“大直徑盾構機內部的刀具數量比一般盾構機更多,一把刀就有幾百斤重,更換時間長,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注意到這一點的代軍和團隊連夜組織內部討論會,最終創新思路,通過在刀盤前部打素混凝土樁,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段時間,代軍團隊經常在洞內一待就是一整天,測量人員每天扛着十幾公斤重的測量工具在洞內來來回回走3至4萬步,不少人腳上磨出水泡;設備維保人員負責區間盾構機和各種配套設備的日常維保工作,每次檢修完設備都是渾身溼透、沾滿油漬。

十餘年來,代軍始終以項目管理、技術創新爲出發點, 攻克了大直徑盾構機下穿高鐵、既有地鐵線、機場停機坪、橋樑、河流等衆多重特大危險源施工難題,成爲一名能喫苦、敢創新的盾構工匠。

用“信”追隨星光

光陰十餘載,堅守是代軍多年來的日常寫照。十餘年來,只要出現異常情況,他便會立刻前往現場協調解決。爲了給市民乘客如期兌現軌道城市的美好期許,他總是常年駐紮在工地上,他辦公室的櫃子裏一直襬放着牙膏牙刷、毛巾和飲水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爲盾構團隊的引路人,代軍深知團隊的重要性。對於新人,他總是傾囊相授實踐中研究的“絕活兒”、工作中總結的經驗;對於同事,他總是熱心關懷,盾構環境的苦,夜以繼日的累,他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盡心盡力主動幫助同事解決困難。

回首過去19年,代軍紮根隧道,一路跨過黑暗泥濘,成爲奔跑在盾構創新路上的“追光人”。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是代軍一直秉承的原則。對於成績,他永不自滿;對於困難,他永不服輸;對於工作,他永不放鬆,他將始終紮根隧道、與盾構機爲伴,爲市民乘客便捷出行乘風破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