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海再度成爲國際社會的焦點。美俄在黑海上空“無人機墜機”事件的真相尚未解開,俄烏又在黑海糧食出口方面再度博弈激烈。

聯合國發佈的最新消息顯示,3月18日,俄烏就第二度延期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達成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聯合國方面發佈的新聞稿中並未就延期多久給出明確的時間表。

去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均爲全球產糧大國,因此衝突一度導致全球糧食運輸告急。2022年7月,俄烏衝突的雙方在聯合國與土耳其的斡旋下達成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其中同意設立聯合協調中心,對烏克蘭穀物等農產品經黑海出口運輸提供安全保障,同時保障俄羅斯糧食和化肥進入國際市場,協議有效期120天。

該協議在2022年11月成功延期了120天后,在2023年3月18日到期。根據協議規定,如果在3月18日無人提出異議,這一協議將會自動延長。但就在此次延期前,俄羅斯宣佈同意將協議延長60天,但烏克蘭則堅持認爲協議應延長120天。

3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相關問題稱,黑海糧食運輸“一攬子”協議是聯合國同俄羅斯、土耳其、烏克蘭經反覆協商達成的一項重要安排,中方希望該協議繼續得到均衡、全面、有效落實。中方提出了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願同各方就此加強溝通合作,促進形成更多國際共識,爲確保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俄方訴求左右

爲了確保協議的再次延續,3月初,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到訪烏克蘭商討協議的續簽問題;俄羅斯也在協議到期前與聯合國代表於日內瓦就延長協議再磋商。俄方一直認爲,只有兌現協議承諾、確保俄羅斯的農產品和化肥能自由進入國際市場的情況下,俄羅斯纔會考慮延長黑海運糧協議。

專門研究全球糧食治理的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專任研究員張帥告訴第一財經,“四方中,土耳其在協議延續前就表示,將協調各方推動協議續簽;聯合國也表達了積極的立場;烏克蘭更是希望,通過糧食出口提振農業經濟發展。因此焦點就在俄羅斯。俄羅斯希望續簽能把俄化肥出口納入談判進程中。”

此前,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稱,俄羅斯糧食和化肥出口正常化是黑海港口糧食外運一攬子協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當前由於受西方制裁,俄農產品和化肥出口仍受阻。

對於續簽,張帥對第一財經分析道,首先,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就糧食問題展開輿論戰,對俄實施道義的制裁,“如果俄中止協議,可能在國際道義上陷入被動。更何況四方中三方都已表示樂見協議的延續。”

其次,在他看來,歐盟其實也在調整對俄製裁政策,釋放了不少積極的信號,比如去年,歐盟宣稱,放鬆對部分俄羅斯化肥和化工相關企業家的制裁;同時解凍部分俄銀行資金,以促進食品和化肥貿易等。

此外,張帥認爲,擴大俄糧食出口也是俄政府的目標之一。俄農業部數據顯示,2022年俄羅斯向海外市場出口超過7000萬噸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約12%。俄農業部表示,2022年在重新定位出口流向、建立新物流鏈、放寬相關支持條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將繼續開拓新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潛力。目前,俄已與哈薩克斯坦、埃及等簽署了最新的小麥出口協議。

延期成功很重要

據央視新聞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表示,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延期至關重要。他認爲,協議解決了烏克蘭農民收成換收入問題,解決了大量穀物堆積庫存問題,也解決了市場供應問題。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的重要性從穀物的供應改善看非常明顯。他表示,這一協議“並不是爲改善部分特定國家而設計的,這是另一個問題,不是初衷。對於既定目標,協議相當成功。”

張帥也認爲,去年7月生效以來,尤其是關於全球糧食市場方面的各種數據說明,協議對於全球糧食供應緊張態勢有一定的緩解。

聯合國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調中心(JCC)的數據顯示,截止第一財經發稿時,已有超過2400萬噸糧食從烏克蘭港口運往43個國家,其中谷物佔49%,小麥佔27%等;約60%的糧食已出口至欠發達國家。從船隻數量來看,JCC迄今已在協議框架下協調了1300多艘糧船出入烏克蘭港口。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的最新數據,2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爲129.8點,環比下降0.6%,與去年3月的歷史高點相比回落18.7%,連續11個月下跌。

張帥表示,去年7月以來儘管協議執行期間也有波折,比如俄羅斯曾在去年10月暫停了該協議,因爲烏克蘭當時將糧食走廊軍事化的做法違背了協議內容,好在後期烏克蘭做出了相關承諾後,協議的執行又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託雷羅此前表示,現在繼續這一協議執行是極爲重要的,不僅僅是爲了繼續當前通過黑海更加有效率提高穀物的供應,也是爲了下一個收成季節和接下來一段時間,讓人們能夠有足夠多的糧食來繼續穩定市場的價格。

還有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此次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的延期幾經波折,協議的續簽是否意味着全球糧食市場可以高枕無憂?

JCC的信息顯示,目前從烏克蘭港口運輸氨的問題尚未解決。氨是化肥生產中的一種關鍵成分,當前市場迫切需要氨來降低化肥價格。目前,各方就如何通過相關管道向市場輸送氨的談判還在進行中。

張帥告訴第一財經,這其實是21世紀以來,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機制第一次面對地緣衝突引發的糧食問題考驗。“從21世紀來看,儘管諸如也門內戰、敘利亞內戰等地區性衝突導致的糧食危機也有不少,但地緣衝突導致全球層面的糧食危機還沒有先例。即便是2008年的糧食危機也不是地緣衝突導致。此次完全是因爲俄羅斯和烏克蘭是糧食出口大國,才造成了全球糧食體系動盪。”

爲應對這一史無前例的由地緣衝突導致的全球層面糧食供給問題,張帥分析道,以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爲代表的全球糧食治理機制在過去一年多來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在聯合國系統內,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在2022年共發佈了3次糧食不安全地區預警報告,來警示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的國家和地區。其次,通過發佈國際聲明規範國家行爲,比如世貿組織、世行等機構通過聯合聲明呼籲對全球糧食安全採取緊急應對,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還達成了《關於緊急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部長宣言》和《關於世界糧食計劃署購糧免除出口禁止或限制的部長決定》等。

此外,聯合國一直在各利益相關方之間斡旋以促成協議的達成,比如去年7月生效的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糧農專項機構在地緣衝突中需保持戰略中立,這有助於其協調各方行動,共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張帥說道。同時,直接提供糧食援助也是這些機構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的舉措之一。比如,協議生效以來,世界糧食計劃署也通過購買烏克蘭的幾十萬噸小麥來援助非洲等。

不過,張帥認爲,未來,這些國際組織要在糧農領域發揮更大作用,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他舉例道,作爲非盈利組織,疫情期間,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都因資金短缺削減了在非洲、中東的糧食援助項目。

“未來,這些組織除了協調各方行動外,還需拓展資金來源,增強糧食援助的物質保障,以提升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的綜合績效。”張帥說道。(實習生錢蔚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