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從此前的一年淨值翻倍,到如今跌破1元面值。這一案例凸顯出大型主動基金產品採取類指數投資策略面臨的雙刃劍。

券商中國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在單一公募基金產品規模迅速變大後,原先通過挖掘“小票”來實現高收益的策略在大基金面前已經失效,大型主動基金產品也往往呈現出類指數化投資特徵。類指數化操作在行業主題風口來臨時,具有超高淨值彈性,但其弱點也很明顯,在行情不好時,只能像被動指數基金一樣被動承受。

實際上,不少因爲業績好而規模急劇擴大的基金,業內人士稱爲“爆款基”,也遭遇此類問題。

曾經的頂流策略失效

3月18日晚間,一位購買公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發來10個字“昨日頂流今何在,一日回到解放前”。追問之下,這位私募基金經理所言的是,國內某公募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截至3月18日晚,基金淨值已從接近翻倍變成跌破1元面值。

記者注意到,上述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在三年前成立,該基金成立初期,只用了12個月時間,就實現基金淨值接近2元的驚人業績,一年打造“翻倍基”使得這隻產品迅速吸引申購資金,該基金的基金份額也較成立初期實現92%的高增長。該頂流基金產品披露的定期報告顯示,在基金淨值接近翻倍之際,該產品的資產規模超過210億,儘管之後基金淨值出現明顯回撤,導致規模縮水,但其規模截至去年末仍維持在百億之上。

當基金經理管理資金逐步從1億、10億、50億到100億、200億變化時,多位基金經理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都坦承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策略容量逐漸失效。

記者熟悉的一位基金經理,從小公募的迷你產品基金經理一路做起,憑藉小公募迷你產品的優秀業績,順利來到大型公募基金擔任基金經理職位。他很快拿下這家大型公募全公司業績第一名,這一年他管理的產品起步規模爲8億,但當他管理的基金產品規模突破50億後,基金產品淨值走勢開始變得凌亂起來,按照以往管理迷你產品挖掘小黑馬的策略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類指數化的投資傾向。

記者從相關渠道處獲悉,這位曾拿下公司冠軍的基金經理已經離職。有知情人士認爲,基金經理在基金產品還是迷你規模的時候,往往能憑藉個人優秀的股票挖掘能力,推高基金產品的業績,但當基金規模膨脹之後,原先個股挖掘的策略容量往往失效,導致基金經理不得不採取類指數化的投資,而類指數化的投資又使得基金淨值往往跟隨行業表現。

小票難以滿足容量需求

“最大的問題是大基金產品的管理的確很有難度,因爲這是一隻行業主題性的基金產品,就會存在類指數化的傾向。”前述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直言,管理超大規模的基金產品,尤其是規模較大的行業主題性產品,基金經理面臨着兩個問題:一是基金經理的持倉個股首先被限制在基金合同所約定的行業主題範疇內,二是基金經理因爲所管基金規模大,在持倉覆蓋上必須優先選擇市值體量較大的品種。

創金合信基金一位基金經理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認爲,基金經理管理超大規模資金的公募產品,很容易出現類指數化的傾向,因爲此時此刻的基金經理靠挖掘“小票”,難以滿足超大規模資金對持倉體量的要求。

“事實上,如果靠小票來滿足超大規模資金的需求是不現實的,挖一隻小票牛股,翻一倍對基金淨值也沒有大的影響。”華南地區一位公募明星基金經理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當規模很大了,原來能挖掘牛股裝滿基金持倉的基金經理,突然變得不會了,因爲靠挖掘小市值牛股可能裝不滿基金池。

哪怕是基金經理的個人投資哲學,在所管基金規模不同之際,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今天採訪過程中說的投資策略、選股策略,只是針對我目前的管理資金規模比較小,如果規模比較大,我今天就不會這樣講,而是另外的方法。”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一位新銳基金經理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對黑馬股的挖掘偏好以及青睞市場關注度不高的小市值股票,很大程度是考慮到所管基金產品規模較小、操作上比較靈活。

深圳地區一位超大型公募旗下新銳基金經理,在一次業績交流會上向記者表示,不會因爲他的業績突出而變得驕傲,因爲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大小不同,考慮的問題就會出現明顯變化,如果管理超大規模資金,他必須選擇另外一套打法,因爲現有策略可能無法有效幫助大資金的管理。

爲何策略不能隨意改變?

值得關注的是,管理超大資金規模的公募基金經理採取類指數化投資,還存在公募基金公司授意的問題。

華南地區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強調,因爲市場存在明顯的特殊偏好需求,基金公司會容忍管理某種風格的基金經理在管理此類大規模資金時,採取類指數化投資,甚至不希望他們更改策略,“這並非完全能由基金經理個人決定”。

“哪怕明知基金經理今年或明年所管基金賺不到錢,你也必須堅持這種類指數化操作,不能隨便改。”深圳地區一位公募基金大佬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比如我很瞭解的一位基金經理,以前我的同事,他在一家超大型公募擔任週期風格的基金經理,他今年賺不到錢,但他的策略不能隨意改變”。

類指數化投資的優點是其在行業主題風口到來時,淨值彈性會遠超均衡配置的基金經理,比如基金經理在信創行業採取類指數化投資時,當行情來臨時,其彈性往往高於在信創板塊配置20%、30%倉位的均衡型基金產品。上述公募大佬所舉例的基金經理管理的代表作資金規模超過70億,截至去年末,其前十大核心持倉呈現典型的類指數化投資傾向。

“公司的要求是,這類資金及操作風格不是每一年都抓住行情,但必須在主題行情來臨時,類指數化策略能夠抓住行情並超越對手,所以在行業類指數化表現較弱的時刻,也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上述人士強調。

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