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无限杂思·

限度或许正是优势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 刘洪波

ChatGPT热闹未散,GPT4又来了。“性能”再创新高,无论在律师资格考试、GRE考试还是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它获得的分数至少超过90%的考生。它生成代码的速度,与ChatGPT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够比得上,而且它还能够处理图像。

对这些人工智能产品,我们使用“性能”一词,表明我们并不把它当人看。我们从来不对人说“性能”,而只对机器和物品才说。事实上,我们不仅不从“性能”角度来看人,也很少从这一角度看自然界存在的生物。

这似乎是我们的一种“默会共识”,不言自明。也就是说,我们大致上认为人和生物本来就是如此、就该如此、只能如此,不需要有什么改进,他们自然而然的样子,就是100%,完美也好,不完美也好,我们都完全接受。虽然,我们也对一些先天性疾病进行纠治,例如分开连体婴儿、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努力康复自闭症患者等等,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准备接受人身的不完美,哪怕纠治不能成功,我们并不否定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拥有全部权利。

对机器和物品则不同,我们认为它们是需要改进的,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甚至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这就是我们用“性能”来评价它们的潜台词。

人们争相与ChatGPT或GPT4玩梗,每个人都会去逗它,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以及包含认知偏差的有害答案。与机器玩梗是乐趣,但我们对人不会这样,对一个人一哄而上去逗乐,为伦理所不容,不仅属于教养问题,冒犯他人的人格,也贬低了自己的品行,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评价。

人的单项能力比不过很多物种。人不能与老虎比力量,不能与豹子比灵活,不能与龟比寿命,不能与狗比嗅觉,如此等等。但人因其智能而独特,进而成为地球的主人。这个说法,今天在物种平等主义看来不见得正确,但话说回来,物种平等主义也是人的智能表现,别的生物就没有这样那样的主义,只能由着人来发展文化、科学,而它们则摆脱不了自然的规定。

比起机器来,人从来都是大有不及。洗衣机从不叫累,拖拉机比人有力得多,但它们完全是由人操纵的,它们只是“人工力能”。一些自动化设备,可能兼具“人工力能”“人工巧能”,而谈不上智能。现在,人工智能来了,这就开始涉及到人的核心能力范畴了。不过,目前来说,人工智能的智能路径与人的智能路径不是一回事。人类不是先掌握上千亿个模型然后认识事物,而是靠对知识的理解和会通性运用来学习。

人的学习机制究竟怎样运作,还没有搞得很清楚。人如果用“全知”方式来累积知识,那就是知识进步的停止,因为那样人就不会有时间去从事知识的发展。人的认识,来自于“智”(知),更来自于“慧”,即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上的突破。而且人的优势还在于不仅有智、有慧,还有心、有情,以及拥有自我和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意志、信念等等。

单从信息处理能力来比较,人与机器的差别,恐怕比起跟狮子角力来,差距还要大得多。如果把人设想为一台信息处理机器,人的信息通道是很窄的,两眼两耳作为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带宽”都极为有限,大脑的算力也比机器弱很多。人的持续工作时间很短,每天24小时,吃饭睡觉之外,眼睛每天“扫描”不了一本书到脑子里,而一台最普通的手机1秒就可以传输、检索几个GB的数据,还永远不会遗忘什么信息。

人的限度,可能正是人的优势。人把老虎都变成了稀有的“保护动物”,根本不在于发展出了武松、李逵那样的徒手格杀能力,而在于发展出了限制老虎生存能力的各种手段,包括群体围猎、杀伤性武器、毁坏其食物链、缩小其领地等等。人的皮毛不足以御寒,从而拥有服装;站立失去了有力的奔跑,才获得双手的解放。大脑好忘的特性,也使人得以从过去解放出来,从而为更加专注于重要事项和未来创造了条件。从信息处理来说,人的身体在输入输出和处理上的局限,可能恰好使人类从脑力重复中解脱,从而更加专注于脑力创造。

人天生就是一种“有限”的生物,生命时间有限、能量交换有限、活动范围有限、感知功能有限、理性能力有限。所有这些“有限”不是损伤了人的本质,而是增添了生命的珍贵,进而使珍贵的生命能主动投射到更有价值的选择之中。过去,人与自然物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这一点;未来,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可能也将体现这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