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孟剛)近日,多家知名酒企接連發布調價控貨通知,根據以往“控貨即漲價”的經驗定律,新一輪白酒價格調漲或將出現。不過,當前白酒行業整體還處於消化庫存階段,對於酒企的控貨行爲,業內人士認爲可以實現穩價格、去庫存等多重目標。2023年作爲白酒行業復甦、去庫存的關鍵一年,消費者短期內沒有必要因擔心漲價而囤貨。

多家企業調價控貨

近期,多家白酒企業紛紛開始調價控貨。例如,瀘州老窖接連有兩個系列產品進行價格調整。其中,自2月8日起,瀘州老窖特曲老字號產品實行“價格雙軌制”,即計劃外配額52度結算價格按照每500毫升上調30元、38度結算價格按照每500毫升上調20元執行。瀘州老窖1952還實行產品配額制,2023年上半年各經銷客戶配額投放量限定爲簽訂配額總量的50%以內,52度500毫升計劃外配額在計劃內配額結算價格基礎上提升40元/瓶。自3月20日起,52度500毫升瀘州老窖1952經銷客戶計劃內結算價格上調20元/瓶,保證金調整爲60元/瓶。瀘州老窖方面回應稱,此次調整是根據市場情況、結合產品自身庫存情況作出的市場舉措。

此外,洋河宣佈停止接收全國經銷商客戶夢之藍M6+產品訂單。洋河方面回應稱是正常銷售行爲,系根據公司整體規劃和市場情況動態調整;劍南春宣佈52度水晶劍南春500毫升裝單瓶價格上調20元。

貴州珍酒近日發佈通知,自3月1日起珍八打款價上調20元/瓶、珍五打款價上調20元/瓶、老珍酒打款價上調10元/瓶,價格調整的原因與市場發展、產品供需情況和成本上漲有關。此外,伊力特、仰韶等區域酒企也釋放出部分產品停貨或提價的信息。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節以來,已有近10家酒企宣佈提價或停貨且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名酒企業,濃香產品較多、醬香型白酒產品較少。

穩定價格爲主因

對於上述酒企的調價控貨行爲,中國酒業智庫專家蔡學飛分析認爲,白酒價格的動盪不僅會影響市場銷售,還會動搖市場對品牌的信心。酒企試圖通過調價控貨減少產品數量來維持價格穩定,可以實現穩價格、去庫存等多重目標。

山東省個體私營企業協會酒業分會祕書長歐陽千里則表示,本輪控貨意在控價,主要因爲渠道庫存偏大,酒企擔心產品被甩貨而主動控貨。

北京市朝陽區一位代理多個名酒的銷售商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部分產品“技術性提價”有利於進一步提振渠道信心,可以把產品價格空間拉起來後再讓利於經銷商,能促進終端從經銷商處進貨,提振經銷商的出貨效率。

現如今,經銷商在白酒市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廠家需要在產品供應和價格方面與經銷商達成協議,以確保雙方都能夠獲得最大的利潤。事實上,控制貨源和調整價格是廠家常用的手段之一。通過控制貨源,廠家可以控制產品的供應量,以避免市場供應過剩,從而減少庫存成本和風險。通過調整價格,廠家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對產品價格進行調整,以保持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蔡學飛認爲,在行業看來,雖然從定價權角度來看,酒企掌握了絕對主動權。但對於價格的調整和實施而言,市場反饋纔是調價成功的關鍵。價格是白酒產品的生命線,也是白酒週期波動的重要風向標。

不必擔心漲價而囤酒

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釀酒總產量爲671.24萬千升,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6626.45億元,同比增長9.64%;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201.72億元,同比增長29.36%。

在白酒行業利潤總體增長的同時,有業內人士認爲,由於2023年春節期間白酒消費復甦仍不足以消化經銷商此前囤積的大量庫存,整個行業庫存壓力頗大。若後續無法繼續壓貨,部分酒企將面臨產品價格和業績下滑的風險。

中信證券近期研報指出,近半經銷商目前庫存超過半年;22.2%的經銷商庫存1—3個月左右;16.7%的經銷商庫存1個月內,但行業總體呈現庫存去化、信心回升態勢。開源證券預計2023年中秋節可將渠道庫存去化到自然狀態。

蔡學飛表示,白酒行業將延續分化趨勢,一些非名酒或地域性酒企由於面臨新老庫存疊加,庫存消化時間可能會更長。整體來看,行業去庫存可能持續到今年底。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一些酒類產品出現價格倒掛現象,一些產品的實際售價遠低於所標註的最低“建議零售價”。海通券商近日調研報告也顯示,春節期間,白酒價格倒掛產品佔比20%以上的經銷商超過一半,81%的經銷商反映倒掛最爲嚴重的產品價差在20元以上。

3月20日,記者在某電商平臺自營店鋪內搜索發現,上述控貨提價產品價格基本穩定,如標價爲920元的52度500毫升洋河M6+到手價爲828元,標價489元的52度水晶劍南春500毫升裝單瓶價格爲479元,53度500毫升裝貴州珍酒珍八售價爲290元等。

歐陽千里表示,2023年春節期間白酒消費差強人意,導致行業庫存壓力頗大,除飛天茅臺外,多數產品的實際成交價遠低於建議零售價。事實上,價格倒掛是行業普遍現象。長期來看,消費者依舊能夠從終端或圈層購買到價格相對合理的產品,短期內沒有必要因擔心漲價而囤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