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李嘉誠次子保險公司四度衝刺IPO,去年虧損7.4億美元

本報記者吳敏 見習記者 李明會 北京報道

近日,李嘉誠二兒子“小超人”李澤楷創辦的保險公司富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富衛集團”)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計劃募資10億美元,預計於今年二季度招股上市,高盛、大摩摩根士丹利)、小摩摩根大通)和招銀國際爲其聯席保薦人。

這也是繼前年赴美上市申請失利、去年兩次香港上市未果後,富衛集團第四次衝刺IPO、第三次遞表港交所。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謀求上市這條路,富衛集團已經走了近兩年。

早在2021年2月,就有媒體報道指出,富衛集團計劃在新加坡上市或與美國上市的SPAC合併,以維持雙重股份架構,同時考慮是否在香港上市,也就是說,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國謀求上市均曾在其考慮之內。

2021年9月23日,富衛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目標募資金額約20億-30億美元之間。彼時富衛集團上市文件顯示,當時已鎖定多個投資者認購總計9億美元的股份,接近最高融資額的1/3。

但3個月後,華爾街的上市進程按下“終止鍵”:富衛集團提交了撤回赴美上市的申請,取消美國上市計劃發行及出售證券,並表示公司正考慮其他融資途徑。彼時有消息人士稱,富衛集團考慮到中概股退市及股價問題,最終放棄在美上市。

放棄了華爾街的上市後,富衛集團將目光轉向香港資本市場。

去年2月28日和9月13日,富衛集團先後兩次向港交所遞表,均未果。

今年3月13日,也就是在上次遞交上市申請滿六個月失效後,富衛集團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擬募資10億美元,並預期第二季度招股上市,摩根士丹利、高盛、招銀國際、摩根大通爲其聯席保薦人。

如此“頻繁”申請IPO,富衛集團所爲何事?

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華夏時報》記者解釋道,“富衛集團之所以會如此‘頻繁’地遞交IPO上市申請書,表明其上市願望比較迫切與強烈,應該可能與公司存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有關。”

招股書顯示,富衛集團此次募資將主要用於加強公司股本、增強償付能力、增加流動資金,以及建立超出適用法定要求的資本緩衝。此外,還有一部分資金將用於 2024年對印尼人民銀行人壽保險的額外承諾出資。

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世界知名債券評級機構穆迪曾表示,富衛集團約有22億美元的未償債務和貸款借款將於2024年到期。不過,穆迪也預計,該集團的流動性緩衝、股東支持以及其過往良好的資本和貸款再融資市場渠道可能會部分抵消這些風險。

去年淨虧損7.4億美元,但新業務價值增長強勁

富衛集團2013年由李澤楷收購成立,作爲一家泛亞洲人壽保險公司,其業務已經從最初的三個市場發展到遍及中國香港、泰國、日本及新興市場(包括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越南及馬來西亞)等10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富衛集團提交的招股書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富衛集團實現總收益82.50億美元,但淨虧損7.4億美元,對此富衛集團表示,主要是由於不利的資本市場變動導致的投資回報虧損所致。

此外,過去三年中,富衛集團僅在2021年實現盈利。其中,2020年淨虧損2.52億美元,2021實現淨利潤2.49億美元。

對此,柏文喜分析認爲,這對於該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有影響,但不至於讓其上不了市。“因爲保險公司的盈利週期普遍較長是行業共性,市場更爲看重的是企業未來的成長性以及有效運用自身浮存金的投資能力。”

所謂“浮存金”就是預先收取,然後再支付的錢。放在保險領域,就是保戶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巴菲特曾直言浮存金是他的最愛。從2014年首個完整營運年度至2022年,富衛集團年化新保費由3.09億美元增至14.08億美元,增長4.6倍。

在新業務價值方面,富衛集團也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2022年,富衛集團新業務價值爲8.23億美元,較2021年的6.86億美元,同比增長28.9%,遠超同行表現。

此外,2014年至2022年,富衛集團新業務價值增長6.7倍,由2014年的1.23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8.23億美元。

強勁增長的背後,離不開東南亞新興市場的貢獻。

招股書顯示,富衛銀行通過在菲律賓及印尼獲得新牌照,或收購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當地有相關牌照的人壽保險公司的方式,進入這些新興市場。相關數據顯示,富衛集團已成爲東南亞市場第五大保險公司。

2021年,富衛集團香港和澳門、泰國和柬埔寨、日本及新興市場業務分別對新業務價值貢獻29.8%、31.7%、19.1%和19.4%,而到了2022年,這些市場分別對新業務價值貢獻26.3%、32.8%、16.8%及24.1%。富衛集團坦言,這使我們得以進入全球一些增長最快、人口不斷增加但保險覆蓋不足的保險市場。

(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