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仇兆燕】

“过去人们谈起财富,就是拥有多少房产。金融机构资产也都集中于传统行业,未来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对财富格局、资产管理行业影响重大,绿色资产将成为财富增值可持续发展的新标的。”3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上,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

纪志宏认为,碳中和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场生态的变革,对于中国而言挑战性和紧迫性尤甚。第一,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生活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金融承担着社会治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于支持引导绿色转型责无旁贷,降碳减排、碳捕集、碳交易等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市场机遇。第二,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改变国际经贸往来和金融活动的规则标准,绿色金融日益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新领域。第三,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全球瞩目,绿色金融日益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新领域。欧盟已经就可持续发展立法,还将推出碳关税,中国扩大绿色发展的试验区,提高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正在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合作与规则治理,提升国际竞争力。

基于此,建设银行秉持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愿景,在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纪志宏介绍,一是发挥集团优势,满足绿色发展资金需求。建设银行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全球发布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发行双币种“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和可持续挂钩绿色金融债。“建设银行承诺,2022-2025年累计为绿色领域提供不少于2万亿元资金支持,继续坚定不移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建设银行重点实施了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工业减污降碳等十五大行动。

三是聚焦气候治理,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建设银行承担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国银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点工作,持续优化环境敏感性行业信贷政策,将气候风险管理要求融入信贷全流程,实行环境与气候风险一票否决制,研发对公客户ESG评级工具,综合评价客户在“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前瞻性做好客户选择及风险管控。

四是传递低碳理念,引导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我们打造了全国银行业首家零碳网点,创新推出5G+绿色智能银行,同时发挥建行研修中心数字全息平台优势,积极向社会传递内涵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相关宣传专栏累计阅读量超过1200万人次,累计与约29个省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异地政务服务缓解‘多地跑、折返跑’问题,减少碳足迹。推出个人碳账本,为实现碳减排的用户提供丰富的个人金融服务,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建设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获得了社会的充分认可,ESG评级连续三年保持A级,位居同业领先水平。“纪志宏介绍。

对于推动绿色金融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纪志宏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要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转型金融探索;二是要积极助力碳市场的建设,完善碳定价机制;三是要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培育绿色金融的生态。”

纪志宏表示,当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尽管技术的变迁是非线性的,但是由高碳到低碳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函数,要以符合科学规律的方式推动低碳减排。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强转型金融的研究和业务探索,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激励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对转型活动的金融支持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尽可能包容有显著转型成效的经济活动,积极创新转型金融工具,尤其要加强长期资金的供给能力,给企业合理的时间和空间消化转型的成本。

谈及碳市场,纪志宏认为,我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市场价格无法充分发挥资金调节流向引导企业自发减排的作用。在推动碳市场建设,助力碳市场发育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在风险可控合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碳配额的投资交易、碳配额的管理、碳资产的财务顾问等服务,以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增强市场交易的活力。

在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培育绿色金融的生态方面,纪志宏表示,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包括碳税等价格机制的逐步建立,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金融机构将充分挖掘碳资产的价值,开发以碳资产为标的投资理财类产品,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关注低碳减排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可以基于碳价对绿色投融资项目的减排绩效进行更加科学、量化的评估。资本市场就能够更好地对接上来,就能更好地激发创新,形成更加高效、良性循环的绿色金融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