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中國銀行保險報網訊【記者 仇兆燕】

“過去人們談起財富,就是擁有多少房產。金融機構資產也都集中於傳統行業,未來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對財富格局、資產管理行業影響重大,綠色資產將成爲財富增值可持續發展的新標的。”3月18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上,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

紀志宏認爲,碳中和對全球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場生態的變革,對於中國而言挑戰性和緊迫性尤甚。第一,從我國現實情況看,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以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生活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革。金融承擔着社會治理中的資源配置功能,對於支持引導綠色轉型責無旁貸,降碳減排、碳捕集、碳交易等方面也存在着廣闊的市場機遇。第二,綠色發展理念正在改變國際經貿往來和金融活動的規則標準,綠色金融日益成爲國際金融合作的新領域。第三,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全球矚目,綠色金融日益成爲國際金融合作的新領域。歐盟已經就可持續發展立法,還將推出碳關稅,中國擴大綠色發展的試驗區,提高碳市場交易的活躍度正在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創新實踐,深度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合作與規則治理,提升國際競爭力。

基於此,建設銀行秉持成爲全球領先的可持續發展銀行的願景,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方面也做了積極的探索。紀志宏介紹,一是發揮集團優勢,滿足綠色發展資金需求。建設銀行將綠色理念融入經營管理,打造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等多元化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在全球發佈建行萬得綠色ESG債券發行指數,發行雙幣種“一帶一路”主題綠色債券和可持續掛鉤綠色金融債。“建設銀行承諾,2022-2025年累計爲綠色領域提供不少於2萬億元資金支持,繼續堅定不移助力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二是創新服務模式,支持產業結構綠色升級。建設銀行重點實施了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工業減污降碳等十五大行動。

三是聚焦氣候治理,提升金融風險防範能力。建設銀行承擔人民銀行組織的中國銀行業氣候風險壓力測試試點工作,持續優化環境敏感性行業信貸政策,將氣候風險管理要求融入信貸全流程,實行環境與氣候風險一票否決制,研發對公客戶ESG評級工具,綜合評價客戶在“雙碳”目標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前瞻性做好客戶選擇及風險管控。

四是傳遞低碳理念,引導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我們打造了全國銀行業首家零碳網點,創新推出5G+綠色智能銀行,同時發揮建行研修中心數字全息平臺優勢,積極向社會傳遞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相關宣傳專欄累計閱讀量超過1200萬人次,累計與約29個省級政府建立合作關係,通過異地政務服務緩解‘多地跑、折返跑’問題,減少碳足跡。推出個人碳賬本,爲實現碳減排的用戶提供豐富的個人金融服務,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建設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探索實踐獲得了社會的充分認可,ESG評級連續三年保持A級,位居同業領先水平。“紀志宏介紹。

對於推動綠色金融實現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和更高質量發展,紀志宏也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要統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強轉型金融探索;二是要積極助力碳市場的建設,完善碳定價機制;三是要增強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培育綠色金融的生態。”

紀志宏表示,當前,我國以煤炭爲主的能源結構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儘管技術的變遷是非線性的,但是由高碳到低碳某種程度上應該是一個連續的函數,要以符合科學規律的方式推動低碳減排。金融機構要主動加強轉型金融的研究和業務探索,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激勵與轉型金融的有效銜接,對轉型活動的金融支持體現更多的靈活性,儘可能包容有顯著轉型成效的經濟活動,積極創新轉型金融工具,尤其要加強長期資金的供給能力,給企業合理的時間和空間消化轉型的成本。

談及碳市場,紀志宏認爲,我國碳市場仍處於發展的初期,市場價格無法充分發揮資金調節流向引導企業自發減排的作用。在推動碳市場建設,助力碳市場發育方面,金融機構可以在風險可控合規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碳配額的投資交易、碳配額的管理、碳資產的財務顧問等服務,以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幫助企業盤活碳資產,增強市場交易的活力。

在增強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培育綠色金融的生態方面,紀志宏表示,隨着我國綠色金融,包括碳稅等價格機制的逐步建立,綠色金融、轉型金融也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金融機構將充分挖掘碳資產的價值,開發以碳資產爲標的投資理財類產品,吸引更多的社會民間資本關注低碳減排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可以基於碳價對綠色投融資項目的減排績效進行更加科學、量化的評估。資本市場就能夠更好地對接上來,就能更好地激發創新,形成更加高效、良性循環的綠色金融生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