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呂文琦

3月23日,界面新聞從業內獲悉,銀保監會今日將召集保險業協會以及二十餘家壽險公司座談,以調研公司負債成本情況,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

據瞭解,此次座談會共分爲北京、南京、武漢三個會場。參會的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新華人壽、陽光人壽、中郵人壽、中華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信美相互人壽、太保壽險、工銀安盛人壽、國聯人壽、招商信諾人壽、橫琴人壽、和泰人壽、安聯人壽、合衆人壽、國華人壽等。

如今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問題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又有何解法?

監管關注利差損風險

據瞭解,本次調研重點內容包括:

(一) 公司負債成本情況。包括:普通險預定利率分佈、分紅險預定利率和分紅水平、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和結算利率情況、 銷售費用情況等。

(二) 公司負債與資產匹配情況。包括歷史投資收益水平、 負債與資產期限匹配、成本收益匹配情況等。

(三) 對公司負債成本合理性的判斷,如果認爲負債成本不合理,說明公司下一步擬採取的措施。

(四) 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公司的影響,包括對新產品定價、存量業務退保、銷售行爲、市場競爭變化分析等的影響。

(五) 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行業的影響。

(六) 對監管部門或行業協會推動行業降低負債成本、提高負債質量的意見和建議。

所謂負債成本,是指保險公司經營中所發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保險公司營業費用、管理費用、投資費用、財務費用和退保費用等。業內普遍認爲,本次調研主要關注潛在的利差損風險,希望降低負債成本。

保險公司能否盈利取決於死差、利差和費差,當中利差即實際利率與預定利率的差異。

有資深壽險業人士向界面新聞指出,一些險企爲了吸引客戶,會將預定利率調高。但預定利率與實際經營效益緊密掛鉤,長期維持高利率會導致利差損缺口越來越大,進而導致利潤及償付能力急劇下滑。

據銀保監會披露的“2022年四季度保險業資金運用情況表”顯示,截至當期,人身險公司的年化財務收益率爲3.85%、年化綜合收益率爲1.83%。壽險公司對長期投資收益率的精算假設普遍爲5%以上。

而利差損背後的原因,則是壽險公司資產與負債的錯配。此前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撰文指出,我國人身險業平均負債久期約12.67年,資產負債久期缺口約爲6.28年,雖有所收窄,但“長錢短配”的總體特徵未變。“這既有我國金融市場長期資產供給有限的原因,又與保險資金運用發展尚不充分、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有關,影響了商業養老保險資金的長期配置。”

在本次座談中,監管特別提及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以降低負債端成本。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向界面新聞指出,雖然壽險產品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與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概念不同,但一般來說,兩者變動相一致。而且,根據相關規定,壽險產品責任準備金的評估利率不得高於監管部門公佈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和該險種釐定保險費所使用的預定利率。

“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則會降低壽險產品的預定利率,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會導致壽險產品的價格提高,從而影響投保人對於壽險產品的需求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則會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因爲這降低了壽險資金運用的下限,加強了險企的經營穩定性。”楊澤雲表示。

保險產品應如何轉型?

隨着償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監管對於險企的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利率中樞下移、合意資產供給不足的背景下,保險產品轉型在業內成爲共識。

有頭部險企產品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在國際發達市場上,“低保底+高浮動”的分紅產品是主流, 比如日本,年金保險的保證收益率基本在0.1%-0.5%之間,實際結算利率多與外匯市場、國外的股市掛鉤。保險公司投資端會用固收類投資去覆蓋保證收益、用權益類投資去覆蓋浮動收益。

不過創必承集團CEO、中山大學金融系專業碩士導師孫明展向界面新聞指出,儘管使用浮動收益可以化解利差損風險,但仍然將目光放在收益率上並不能迎來保險行業的大發展。保險需要從風險管理,化解長壽風險中尋找增長點。

孫明展表示,根據保險行業的三差:死差、利差和費差,費差可以通過提升效率來達到,但也有其上限。而利差隨着利率下行,已不再有大量空間。“保險公司的核心業務並不是投資能力,更重要的是風險管理能力。風險管理要求保險公司有創新能力。目前保險公司靠長期給客戶承諾4%的回報來吸引客戶,實際公司需要賺到5%以上才能賺到錢。”

他表示,死差恰恰是保險行業最應該去通過產品創新想辦法去擴充的。“如果把之前利率的長期承諾變成一種長護條款,假設平均需要看護的時間爲10-15年,但險企以看護18年定價,那可以產生利潤空間,且這部分空間與利率無關。這既解決了客戶在長壽時代可能遇到的問題,又爲險企帶來利潤,這就是死差可以創新的地方。”孫明展進一步解釋。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此前在業內交流時亦表示,保險機構相較於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優勢更多體現在服務屬性和技術屬性方面。保險公司應發揮服務和支付端的特殊優勢,成爲養老服務生態圈的組織者和整合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