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港股市場2022年出現的巨幅下跌對於一衆中資券商的影響,隨着年報的披露開始真正的顯現出來。

3月17日,海通證券旗下控股子公司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00665.HK))在港股發佈盈利預警公告。稱初步測算,海通國際2022年淨虧損約64億至66億港元,不僅將前兩年好不容易賺回的22.33億港元盈利全部侵蝕掉,還倒虧了四十多億港元。

而這並非在港中資券商首份盈利預警公告,早在2月17日,另外一家港股中資券商光大集團下控股子公司光大控股(00165.HK)同樣發佈業績預警,公司稱截至2022年12月31日預期錄得淨虧損約75億—79億港元。另外還有興證國際交銀國際也在近期發佈虧損公告,多家機構的業績虧損公告引起業內極大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同日,作爲母公司的海通證券在A股發佈關於公司總經理助理林湧辭職的公告,辭職原因是相關工作安排。根據資料顯示,林湧還出任海通國際副主席、行政總裁、執行董事等職。

一份子公司業績“爆雷”公告,一份高管辭職公告,外加當日海通證券還公告稱收到上交所下發的涉及上市公司及董監高管理層相關事項監管工作函,讓在港中資券商整體業績蒙上陰影。3月20日,海通國際盤中一度跌逾14%,股價僅爲0.65港元/股,海通證券當日股價也跌去近4個點。

“去年港股市場不好是衆所周知的,不僅IPO的融資總量大幅縮水,另外港股整體市值也下滑嚴重,但是對於中資券商而言,IPO項目的縮水不會導致出現如此的鉅虧,我很懷疑他們沒有risk management(風險管理),在三道紅線政策出臺和銀根收緊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沒有選擇斬倉拋售美元債,而是選擇賭地產行情恢復,導致這些中資機構在地產美元債受損嚴重。”3月22日,一位不願具名的港股投行分析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海通緊急澄清難消疑惑

事實上,海通國際出現鉅虧在去年三季度已成事實,只是2022年第四季度出現超40億港元的虧損還是大大超出了兩地投資者的預期。

財報數據顯示,作爲“主戰場”在港股的海通國際,2020年實現19.32億港元的盈利,2021年雖然業績大幅下滑,但是仍保持3.01億港元的盈利;但到了去年前三季度,海通國際已經公告虧損達20.88億港元,基本將前兩年的盈利消耗殆盡。

但是去年第四季度緣何會出現進一步大幅虧損的情況?對此,海通國際在去年三季度發佈的財報中將業績鉅虧歸結於香港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致集團整體收入下降,股權和債權投資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跌導致虧損,以及貸款違約帶來的損失撥備。

3月21日,《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人身份通過上交所投資者平臺向海通證券提問海通國際業績鉅虧對母公司的影響、對於所持有的中資美元地產債的風險敞口、高管林湧辭職的原因等。而上述問題同樣成爲許多其他普通投資者密集向海通證券發問的問題。

3月22日,海通證券在投資者平臺上回複稱,海通國際公告所載有關初步財務數據僅限於海通國際證券及其附屬公司,並不能全面反映本公司的營運或財務狀況。海通國際持續調降風險資產,優化資產結構,當前權益投資和固定收益敞口已大幅下降,海通國際主要業務正常開展。目前母公司不持有中資美元地產債。

“公司根據現行有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完成定期報告披露,披露的財務報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真實、完整地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股東權益變動和現金流量等有關信息。”對於投資者有關“債券計提不充分,誤導投資者”的質疑,海通證券則如是解釋。

而對於林湧辭去海通證券總助一職和是否還在擔任海通國際的高管職位, 海通證券則回應“請關注公司及海通國際的相關公告”。

據瞭解,林湧於1996年加入海通證券,可謂是海通證券“元老級”的人物,歷任投行部副總經理和總經理,固收部副總經理等職,2011年起擔任海通國際行政總裁兼副主席,至今有12年時間。在12年裏,海通國際通過配售、代發和供股等方式在二級市場募資132.46億港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通國際在2015年創造歷史新高的5.77港元/股(前復權)後,一路跌至目前的0.6港元/股左右,跌幅將近九成。在海通國際的財報中,林湧2020年拿到超過2050萬港元的薪酬,2021年雖然縮水到僅剩453萬港元,但相比國內金融機構相比,仍然屬於天價薪酬。3月16日,海通證券辭去海通證券總助一職,3月17日,上交所緊急下發關於海通證券相關事項的監管工作函,涉及對象爲上市公司以及董監高等人員。

機構鉅虧背後原因

海通國際如此,光大國際虧損額更高,虧損少一點的則是興證國際、交銀國際,多家港股市場上的中資券商機構2022年集體大虧,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短短一年時間,深耕香港的中資機構業績頻頻爆雷的背後,是金融機構和地產商綁定過緊,導致雙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相比2021年的寒意,2022年在港券商在承銷業務上可謂是寒風凜冽。”3月23日,香港一位投行界資深人士程佳(化名)對本報記者坦言。

事實上,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港股股權融資總金額爲2524億港元,較2021年融資金額7707億港元同比銳減67.25%。雖然從IPO家數來看2022年全年共有89家企業成功IPO上市,較去年同期的97家僅下降8.25%,但看具體的IPO募集金額,2022年全年僅爲1405億港元,較去年的3339億大幅縮減超68%,也是自2013年以來新股募集金額最低的一年。

程佳表示,在港股保薦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行業頭部五家券商包攬了全年承銷金額的三分之一,中小券商保薦的項目明顯下滑。

“受到業務萎縮影響,香港市場的中資券商們在IPO收入上較往年有着較大的縮水,但是這並不是公司虧損的來源。承銷業務賺不到錢,另外各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遭遇滑鐵盧,H股極高的破發率和長期的熊市極大挫傷了投資者的參與度,導致券商在手續費和利息收入上也出現下滑。”3月23日,香港一家頭部外資券商負責人Joseph Chuang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

事實上,在投行界人士眼中,作爲上市券商,盈利可謂是企業的第一要務,在承銷和佣金兩塊業務上受大環境影響無力改變的情況下,加碼自營及投資業務幾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也正是這個業務,將多家中資機構拖入了鉅虧的泥淖。

以海通國際爲例,數據顯示,2021年海通國際的交易及投資收入淨額從2020年的30億港元降至2.5億港元,同比下滑了92%,自2021年三季度起,海通國際交易及投資收入季度虧損基本穩定在5億港元以上。

“海通國際的交易及投資收入淨額主要就是股債交易。而造成其大幅虧損的原因,主要就是港股下跌帶來的股票投資虧損,以及踩雷地產債帶來的鉅額虧損。

大量中資機構的債券融資部門在近幾年做了相當規模的地產債和中資美元債,導致船大難掉頭引發鉅虧。以海通國際管理的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爲例,其房地產持倉曾高達81.55%,直到2021年12月才發生大幅調倉,但房地產依舊是該基金的最大行業配置。根據2022年前三季度財報,海通國際多次降低風險敞口,但投資頭寸依然高達350億港元。因此,導致海通國際在投資方面前三個季度虧損24億港元。”也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

事實上,這些券商鉅虧的背後,是多年來對於地產的路徑依賴。

該人士表示,過去10多年,中資地產企業保持了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併爲押注於此的投資人帶來不菲收益,而中資抵償美元發債,自2005年人民幣開始升值起,中國企業便開始紛紛借入美元債,一方面是境外的低息環境,降低了所發行債券的票面利率,即降低了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是匯率因素,人民幣升值使得境外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

“地產美元債幾乎成了中資機構的標配,每年七八個點的收益率是非常舒服的。投資人已經習慣了這種低風險且收益還不錯的固收產品。然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投資地產美元債的邏輯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2021年下半年恒大地產債在二級市場拋售,2022年風險逐漸傳導,地產債違約面積擴大,這個時候斬倉都已經來不及了,二級市場地產債一片哀嚎,100美元的地產債跌幅80%—90%。”該人士稱。

在他看來,自去年3月份以來,房地產債券違約規模達到人民幣2806億元,其中美元債違約規模達到304億美元(約人民幣2128億元),尤其去年3月份到期美元債規模574.6億美元(約人民幣4018億元),到期債券數量110只,整個行業全面暴雷,幾乎沒有機構倖免。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