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狂飙》,张译又在电视剧里当刑警了,又因英雄救美被黑老大的妹妹深深爱上了。

刑侦剧《他是谁》播出,目前在优酷热度破万。客观来说,该剧作为刑侦剧品质不错,首集上来的连环割喉案将悬念拉高,随后的医学院分尸案紧接,且在分尸案过程中,以几个其他恶性案件作为支线,不断增加悬疑性和侦破难度,同时将人物关系和社会面扩大,没有让戏剧冲突掉下去,目前笔者看到十集,节奏没掉,剧情依然有吸引力,这在悬疑剧里已算不错。

张译此次饰演的卫国平,虽与《狂飙》里的安欣同为刑警,但表演气质和人物性格完全不同,确实见演员功力。安欣和卫国平同样执着,但安欣身上有显著的理想主义色彩,正如《狂飙》导演徐纪周所说,安欣这一人物有一定的“提纯”,他是这部扫黑剧中光明与正义的象征,因此,其人物必须“伟光正”。卫国平不同,他是底层出身,从电机厂保卫科走到刑警队伍,身上比干部家庭出身的安欣,有更强的社会人气息。同时,《他是谁》也没有避忌去呈现卫国平这一主人公身上的问题:偏执、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这也导致在侦办案件过程中,他容易因自己的偏见和急切而一意孤行,失去冷静和理性。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卫国平一意孤行的过程中,所有与他意见不同的人,被不少观众理解成了“反派”,弹幕里不断有人在谩骂这些持异见者“给男主拖后腿”“肯定ta就是凶手”,其中一位女性角色,负责预审的顾开岩,成为了被攻击的靶子:“怎么就会添堵”“为什么刑侦剧要有女人”“什么都不懂尽添乱”,但实际上,这位坚持与男主不同审讯方式的女配角,成为了破局关键,于迷雾和男主角不理性的干扰中,梳理出了真相。这时,弹幕里骂她的人闭嘴了。

自弹幕功能出现在网络播出平台后,无论是行业还是观众,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观众对剧情的反馈,甚至能分析出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这场对于刑侦剧中女性角色的谩骂、对于男主人公无条件的赞同,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创作现状和受众心理。

第一,当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往往会无意识地代入并共情主人公,随后,主人公的系列言行,会被我们高度赞同,一切其他人物与主人公相反的言行,则被自动理解为戏剧障碍的制造者,是“反派”和“麻烦”。这一心理,在《他是谁》中被主创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反向“利用”,当剧情中,主人公的言行被证明是错误时,之前再上头的观众,也得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是不是在代入主人公的同时,犯了和主人公一样的错误:偏执、自大、听不进建议。

第二,对于顾开岩这一女刑警进行谩骂攻击,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对于女性的偏见:女性太柔弱不适合干刑侦,女性太感性不适合做审讯。顾开岩这一角色对以上偏见做出有力回击。在现实中,警察队伍中,优秀的女刑警绝不少见,“DNA解密人”吴微微,“读心神探”林燕,扫黑除恶的刑警支队长何晓玲。。。。。。过往,我们不少刑侦剧里,女性角色只能镶边,只能是盛放“男凝”的花瓶,《他是谁》至少在这一点的创作上有所进步和反思。

剧中出现的医学院分尸案,被不少观众认为,是取材于著名的南大分尸案,因此,又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取材真实案例怎么能不还原真实案情?不还原就是“信口开河”,就是“不尊重死者”。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有待商榷。

刑侦题材能不能取材真实案例,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可以。1990年代到21世纪初多少经典刑侦剧集,不用笔者举例,大家应该都能想起,有多少是取材真实案例。第二,“取材”之后,要不要百分百“还原”,笔者认为不能成为一项硬性要求。首先,真实案情能不能做还原,恐怕决定者已经不是主创,而是有关的公检法部门和影视剧的审查机制。其次,戏剧有没有义务还原真实案例?窃以为,作为大众影视剧,第一要务是戏剧上的精彩,第二才是能否承担“价值”和“意义”的责任。戏剧都不好看,观众谁来搭理你的价值和意义?

而作为刑侦剧,在完成戏剧任务后,应该承载怎样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传播“惩恶扬善”的价值观是必然的,能够更进一步,引发更多思考,甚至起到些普法教育的作用就更好了。

《他是谁》剧中,有一场专家给刑警们讲课的戏颇有些意思。专家在黑板上书写“恶意”二字,要聊的,却不是罪犯作恶的“恶意”,而是刑警在侦破过程中主观臆测的“恶意”。

对这一法律修改历史的科普,是该剧颇见立意的一笔。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刑侦手段受限于科技水平,大多数时候要靠人力摸排、走访,许多业内知名的“刑侦大牛”,都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一套方式方法。个体投注其中的精力,系统的群策群力,当然是令人敬佩的,但缺乏科技手段,依赖主观判断和个人行动办案,自然容易出现感性和臆测,这是当时刑侦手段的时代局限性。《他是谁》没有回避这一时代局限性,而是客观呈现这一问题,以及刑侦手段(DNA检测技术在1990年代的发展)和法律完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值得嘉许。

《他是谁》中,主叙事时代放在了1996年,其实就是将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这一重大节点加入了叙事背景。当时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之一,就是确定了预审的诉讼地位和任务。“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多数错案和瑕疵案件均出现在侦查环节,故完善侦查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侦查预审制度是防止冤假错案的重要举措。”剧中,老刑警卫国平与预审科顾开岩的矛盾,其实是老一代刑警破案方式与新的刑侦规范与程序的磨合,也是中国刑侦走向科学和法制的象征。

目前为止,无论《他是谁》有多少剧情上的瑕疵,光是它没有如某些年代刑侦题材一样,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壮叙事里,有意识地对上个年代的刑侦历史有所反思和呈现,就颇见立意和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