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江西省崇仁縣白路鄉吳坊村下轄3個自然村,其中呂家、華家兩個村組因上世紀村民私仇演化爲宗族矛盾,一河之隔的距離不僅沒有拉近關係,反而口角不斷,集體械鬥時有發生,矛盾最盛時甚至以一堵磚牆隔斷兩村組道路。吳坊村黨支部立足“疏堵結合”原則,通過疏浚“黨建”堵點,拓寬“發展”河道,加固“民風”堤壩,激盪鄉村善治“源頭活水”。

雙向推進,疏浚“黨建”堵點

爲深化“鄉黨委領導-村黨支部核心-黨小組基本單元-黨員骨幹包戶”的網格化治理體系成效,近年來,吳坊村黨支部探索線上、線下雙向推進,即線下立足網格摸排建立民情民意臺賬,線上利用“贛鄱黨建雲”的“志願服務活動發佈”功能,形成羣衆反饋意見-黨支部吹哨-黨員報到-羣衆評價-成效宣傳的閉環服務,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一盤棋”作用。

在一次日常摸排中,網格員華九貴了解到呂家組排水溝淤堵,雨季導致近百畝良田被淹沒,立即在民情民意臺賬上記錄了這一問題,支部迅速商議佈置,在“贛鄱黨建雲”上發佈了志願服務活動,黨員們紛紛響應,對淤堵段開展清挖維修,恢復了溝渠的排灌功能。“多虧了你們,要不然我這心血全白費了,感謝你們!”村民們連連感謝。最後,宣傳員將圖文上傳至“贛鄱黨建雲”,進一步提升黨員榮譽感。日復一日,吳坊村民一家親的情感認同不斷深化,村黨支部成功拆除了磚牆,也打通了羣衆的心牆。

三大產業,拓寬“發展”河道

“發展纔是硬道理。沒有集體收入,想給羣衆辦點實事也很難,也不利於我們工作開展。”村書記華福濤深有感觸。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優化治理的一道必答難題,吳坊村以黨建爲引領,積極爭取幫扶、盤活閒置資源、深化村企合作,因地制宜發展葡萄甜瓜等特色水果、紅糖、紫薯三大產業,創立“久久紅顏”古法紅糖品牌,村集體經濟2年間實現由0到20萬元的跨越,讓40餘名羣衆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以前外出打工總是牽掛家裏的老人小孩,現在公司僱我種植、採收、加工紫薯,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村民滿面笑容說道。村集體經濟發展破解了“幹部在做,羣衆在看”的問題,實現了企業增效、集體經濟增長、村民增收的“三贏”目標,治理成色更足了。

四項載體,加固“民風”堤壩

江南水鄉,古韻悠悠。走進村內,一座萬曆年間的石門坊映入眼簾,正面爲“平原舊家”,反面爲“文明氣象”,折射出尊老愛幼、包容並蓄的文化底蘊。村黨支部將鄉土文化與新時代治理方式結合,推進以文化人、以法促穩、以善潤村。集資修建吳坊村史館,館內展示歷史沿革、名人成就,喚醒鄉愁、凝聚人心。

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活動,提升羣衆精神風貌。培育一支本村“法律明白人”隊伍,及時上門提供“普法+調解+答疑”全流程服務,增強村民法治意識,化解矛盾糾紛25起。用好“道德紅黑榜”,發揮激勵懲戒並重作用,糾正了亂倒垃圾、老而不養等不良行爲,湧現了一批身邊模範,崇德向善在這片土地上蔚然成風。(饒芬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