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文/荀詩林

資本市場都在渲染,3月22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會做出任期內最爲艱難的利率決定。現在看來,這個決定可能並不艱難。

美聯儲委員會3月22日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到4.75%至5%的水平。這已經是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這次上調是美國央行爲抑制通脹而連續第九次加息。

結果卻是,隨着鮑威爾的講話結束,美國微盤跳水,三大指數集體收跌,金價大漲,美元指數大跌,兩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20個基點。

很顯然,資本市場對美聯儲的這番表態並不滿意。在抗通脹還是穩金融之間,鮑威爾明顯選擇前者。

實際上,在美國一系列銀行還沒有出事的時候,美國方面的數據並不是太好。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發佈,美國2月CPI同比增長6%,前值爲6.4%。

按照鮑威爾自己的說法,雖然最近幾個月,通脹率一直在放緩,但通脹率距離回落至2%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並且他認爲,美國銀行的風險要低於通脹的風險。

通脹率爲什麼一定要控制在2%左右?

實際上,不僅僅是美國,包括歐洲各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將2%的通脹作爲一個基本目標。這一數值,基本是起源於1996年美聯儲制定的政策。

美國採用2%的通脹率,一定程度上,是有着自己的歷史原因的。尤其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貨幣學派成爲經濟學的主導。在美國的通脹、失業率等主要指標都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美聯儲一般不會進行任何貨幣政策調整。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現在並沒有任何強有力的理論或經驗證據支持2%的目標。

靠水晶球謀生的人註定要喫碎在地上的玻璃。依靠所謂的“預測”和“準則”並對其循規蹈矩,這樣的人最後都不會有好結果。

自從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就一直在加息。可是現狀如何呢?

美國通脹壓力仍未得到明顯緩解,2月失業率爲3.6%,預期和前值均爲3.4%;2月平均時薪同比增長4.6%,前值4.4%。

而此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的失業率可能需要高達7.5%,才能降低通脹。

那這中間還有多少“坎坷的路”需要走?

尤其是上一次美聯儲加息只有25個基點,鮑威爾之前也曾表態,不但利率或升至比預期更高水平,而且必要情況下升息速度也可能加快。

所以,筆者認爲,美聯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單純利用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脹,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曾在《原則》一書中透露,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前6個月的時候,他就曾提醒過美聯儲相關風險的存在。而在此事之後,由於橋水的成功預測,美國的高層經濟決策者對於橋水這樣的非傳統的看待經濟和市場的方式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而對於未能預示和避免危機的傳統經濟學思維更持懷疑態度。

而在幾乎所有人都將如今的全球經濟局勢同2008年對比的時候,筆者有理由相信,美聯儲並非將所謂的加息控制通脹2%封爲圭臬。

那麼,美聯儲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

瑞銀和瑞信兩大財團的光速收購合併,也許可以給出一個側面的答案。

瑞士政府牽頭作保,還談何市場自由發展?

瑞銀花了30億瑞郎收購瑞信,而根據瑞信最近一個交易日週五的市值,這相當於打了大概四折。以週五收盤價估算,瑞信的市值約爲74億瑞郎。

且不談瑞信爆雷的背景,單單看這一筆生意,簡直太划算了。

可是對於瑞銀來說,倒下了一個瑞信,自己家的財報好看了,還收購了優質資產,避免了事件的爆雷,簡直堪稱金融併購史上的成功典範。

但是,政府的橫加干預,粗暴地拋棄了小股東的利益,AT1債直接被強制清零,這當中的損失又是誰來承擔?

中小股東的錢,就不重要嗎?

筆者認爲,當美聯儲目睹了瑞士政府的做法,只會深深感受到,自己做的還太“仁慈”了。畢竟同瑞士相比,美國濫發的近32萬億美元國債的問題其實更加嚴重。

換句話說,如果美聯儲不繼續加息,銀行可能不會倒下,但倒下的就不知道是什麼了。

儘管在這次會議上,美聯儲聲明更改了此前八次會議所使用的“持續加息是合適的”措施,更改爲“一些額外的政策收緊可能是合適的”,似乎在暗示美聯儲當前利率正接近足夠限制的區間。

但筆者認爲,這一切並沒有那麼簡單。所謂的加息控制通脹,只不過是在通過所謂的貨幣政策來拖延美國金融市場更大危機的到來,飲鴆止渴罷了。

(校對陳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