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赵括,大家想到了都是纸上谈兵,赵括被世人骂了两千多年。但越来越多的史学家为赵括打抱不平,那赵括是真的被冤枉了吗?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事情的真相。

一、地理方面

秦国到长平有两条路,从邯郸出发经滏口陉这条路距离近且更好走。壶关在滏口陉西边的险要之处,这里是太行山西侧最后一道关隘,但只要壶关被秦攻下了,涉县也就守不住了。

廉颇共设了三道防线,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长数十里。在跟天然的山和水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没有漏洞可寻的防线。

当时秦军参战人数接近五十万,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后,廉颇及时退到了第二道防线,秦军怎么也攻不破只能跟他耗着,一耗就是三年,秦军的损失也很大。如果百里石长城是正常布防,那秦的军队不管有多狠也攻不下,自然也不能迂回包抄。

白起是个极好的军事家,白起深入研究了地形,发现了赵军后方的守备空虚,抄了赵括的后路。从后面包抄后白起巧借廉颇造的百里石长城和本用来保护赵国的山水来封住赵军的去路。赵括看出被围后带军往粮仓所在地大粮上突围。

可白起这时已经加强了那边的部署。本来两方的兵力的差不多,秦军是不能围剿赵军的,但依靠了天然的壁垒,将赵军层层包围起来了。

赵军被包围在秦军西壁垒和仓河内,其实秦赵的防线都可以将双方包围起来,如果这时其他大国联起手来包围,那攻打秦赵就是瓮中捉鳖了。

二、防御方面

廉颇将军构筑了三道防线利用了天然山河,廉颇的军事能力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了。首先是空仓岭防线,是离人民最远的地方也是赵国能控制的最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十分荒凉,但可以让士兵们放开了打不用担心伤及无辜。

然后就是丹河防线,最主要的防线,旁边有军事和粮食补给,还有主力军驻扎。且河两岸这里的山势陡峭,秦军要渡河也要付出不少代价。最后一条防线是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是人工堆砌的石头长城,耗时耗力了不少。

如果这一道防线都被破了,那赵国就败了。但这一套看起来天衣无缝的防御还是抵不过秦国的力量。

廉颇建造的防线将赵国完完全全的保护起来了,但对峙使得赵国的的粮仓慢慢的空了,赵王就更想赶紧的结束战争了。此前赵奢曾大败秦军,而且双方兵力相差无几。使赵国有一种错觉,觉得如果跟秦决一死战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改变了廉颇坚守的策略,还把赵括换上去了,赵括只是遵从指令。但若是别的将领赵括还可挡一挡,但秦国又将白起秘密派出来了。秦昭襄王对秦军内部将领下令,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立斩不赦。

秦王目的大概有两个,一为赵括,大家都不知道赵括用兵怎么样,恐怕白起心里也没底,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搞定"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的赵括。

二是怕赵忌惮白起而像廉颇一样继续防守。但第二种意思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之所以换赵括来长平,就是来结束对峙的,自然不会继续防守。

三、军事战略方面

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但赵国却没有充分发现这一点,其实赵国没必要跟秦国打,大可以主动求和,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

秦军既不能强攻也包抄不了,可以说廉颇的防线十分高超。秦军已经拿赵军和廉颇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对耗下去。秦国这时候就想办法想换掉廉颇。而只但秦军出了阴招,宣称自己怕的是赵国的赵括,不怕廉颇。

而赵王因为慌乱不听蔺相如等反对赶紧换了赵括。廉颇给赵括忠告给他分析,赵括却冷眼相待,气的廉颇交出了帅令,要回邯郸。秦朝知道廉颇换下来了,悄悄派出了白起统帅。

秦赵两方都知道自己很可能被包围,廉颇在的时候重点派军守着百里石长城。秦军根本不可能有丝毫绕后突袭的机会。但赵括看见了几次秦军伪装出的失败,一时被胜利冲昏了头率领全军向前进攻,连廉颇在时重点防守的百里石长城的防卫都没有留。

赵括根本没想到秦军会来个回头炮,百里石长城就这样被秦军轻松打下。百里石长城是赵军最后的防线,被打下后已经预示了赵军的失败,这时廉颇害怕的被包抄成了现实。

这是赵括所犯下的最重大却又是最低级的错误。白起这看似出奇的行动早就被廉颇预料且防着,不算出奇,廉颇在时包抄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因为赵括的愚蠢,赵国最后的防线轻而易举就被秦军拿下了。

赵括被包围后,向邯郸求救,只要邯郸派来军队哪怕一只就能反包围秦军了,还有粮食,赵国实在没有粮食,赵括带着军队靠着丹河的水过了一个多月。

最后无奈,赵带领军队拼命的反击,给秦军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史书上记载秦死者过半,秦军十分气愤坑杀了四十万士兵。长平大战后,秦国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赵括其实应该是个名将,先是渡过丹河给秦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亡,恐怕就连白起也没想到会给秦军如此大伤害;然后遭遇秦军壁垒并不强攻,而是立即回撤,减少无谓的牺牲;被包围后他十分冷静,一边传信回邯郸请求支援,另一边在修筑防御,拖时间等待救援。

救援无望时,还能有效组织突围,消耗秦军。在实战当中,年轻的赵括虽然不如身经百战的战神白起,但是在白起曾经的对手当中,赵括已经是表现最好的了。长平之战看上去是因为赵括的失误,但我们要从当时的大势看,再联系当时的细节,就不难发现秦击败赵国是必然的,赵括不过是临时被赶上架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