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章軻

國家林草局23日通報稱,進入3月份以來,我國共發生了4次沙塵天氣過程,包括2次揚沙天氣過程、1次沙塵暴天氣過程和1次強沙塵暴天氣過程,較去年同期(2次)偏多,較近20年同期(3.3次)也偏多。

3月20日開始至23日,今年北方最大規模沙塵天來襲,多地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局部地區有沙塵暴、強沙塵暴。受外來沙塵影響,22日北京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水平,PM10濃度破千。23日沙塵天氣趨於緩解。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分析,3月19日~22日發生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主要起源於蒙古國南部和我國新疆南部,影響範圍較大,強度較強。主要影響了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212個縣(市、區、旗),受影響土地面積約36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人。其中,新疆若羌、甘肅張掖、內蒙古二連浩特、吉林白城等局地出現強沙塵暴。

國家林草局專家分析,近期發生沙塵天氣的主要成因有三個方面:

頻繁的冷空氣產生的風力較大,多地瞬時風速超過20.8米/秒,陣風達到9級以上,爲沙塵天氣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

2月下旬到3月上旬蒙古國和我國西北地區等沙塵源區氣溫偏高,其中內蒙古大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中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局部、寧夏北部局部等地氣溫偏高1~2℃,不穩定的空氣狀態提供了熱力條件。

2022年蒙古國南部植被生長狀況與2021年和近20年平均狀況相比均偏差,前期我國沙塵源區降水偏少,土壤墒情偏差,特別是華北北部、內蒙古東部、新疆東部降水量偏少明顯,植被生長狀況偏差,加之目前植被尚未返青,地表條件不利於抑制沙塵天氣發生。

蒙古國處於我國天氣系統上游,地廣人稀。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氣候變化,以及蒙古國礦產開發、牲畜數量的迅速增加,導致草原荒漠化加劇。2020年《科學》雜誌有文章稱:“過去20年,蒙古高原氣候發生了重大變化,陷入了高溫—乾旱—酷寒的四季循環。加之過度放牧和疏於治理,蒙古高原生態很可能已經邁過了可挽回的平衡點。”

上述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幻想消滅沙塵暴這種自然現象,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正確認識沙塵天氣發生的規律,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儘可能減少損失,打“有準備之仗”,纔是面對沙塵的正確態度。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瞭解到,該局已啓動了24小時動態監測,採取衛星遙感監測、地面觀測、信息員上報實地信息等多種手段予以密切關注。同時與中國氣象局相關單位、北京市氣象局進行滾動會商,研判發生發展趨勢,並將會商研判結果及時向相關地區發送,提醒下游地區做好防範。

此外,國家林草局還第一時間通過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管理平臺、工作微信羣、官方網站等向北方地區相關省區林草部門發送沙塵暴預警信息,組織信息員及時收集和報送各地沙塵信息,掌握沙塵天氣發生發展的實時情況。

國家林草局表示,近年來,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我國仍有257.37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特別是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始終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沙塵源,防沙治沙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重要任務。

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發佈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綜合報告》稱,全球溫升的增加將會帶來危害的升級。更嚴重的熱浪、更強烈的降雨和其他極端天氣進一步增加了人羣健康和生態系統的風險。隨着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和水安全產生的不利影響將隨之加劇。當風險與流行病、衝突事件等其他不利因素合併發生時,情況將更難以控制。

《綜合報告》稱,已有多種可行和有效的方案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而且目前這些方案都具有實用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