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蔡志军 文/摄

以前,农民种田,最担心露天育秧会遇到“倒春寒”而发生烂秧,既耽误了农时,也影响收成。

“现在,这让人头痛的烂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运用这套智能育秧设备,既省时又省力,育秧的质量也高。”3月21日,在龙游县湖镇镇童家仓村,种粮大户王明水正忙着早稻育秧。

在他新建的智能育秧中心,记者看到,一条智能育秧流水线只有2个人在工作。一名技术员正忙着将塑料秧盘供应到流水线上,系统就会自动装土,再均匀播种、喷淋,然后覆土,再喷淋,自动叠盘。另外一名技术员位于播种机旁边,观看流水线的运转。

等到叠好5盘的育秧盘,一台机械手就自动抓取叠好的秧盘,然后放入两旁的底架上,一组一组有序叠好。记者数了数,等到机械手叠好120盘,才由一个人开叉车,将其运到育秧暗室。

“这个底架设计得太高了,过段时间,我们要将底架调低,这样就可以叠180盘了,再由叉车运到育秧暗室。”王明水介绍,这套设备相当先进,原来传统流水线上需要12个人来工作,现在只需要2个人就够了,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底土厚度统一、落谷均匀,育秧质量大大提高。

58岁的王明水,之前以开拖拉机跑运输为生。2010年,他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开始替农户收割水稻赚钱。“那时,一年能赚十几万元。”王明水说,几年下来,他将赚到的钱建了一幢4层的楼房。

看到规模化种粮的政策好,2013年他也加入种粮行列。他从100亩开始,渐渐将种粮面积扩大到2022年的700多亩。

“规模化种粮,基本上是靠机械化,投入大。”2014年,王明水为了解决晒稻谷的难题,就购买了一台烘干机。目前,他共有6台烘干机,2台收割机,还有不少插秧机。

他告诉记者,以往农户分散育秧,费时又费力,还时有烂秧、死苗的情况发生,水稻育秧中心的建设让播种实现了从人工到流水线的转变。

之前,王明水利用集中育秧技术,建起一个工厂化育秧中心(第一代)。“大棚里培育出秧苗后,先是用人工送秧盘的,后来我改为用轨道车推送秧盘。”王明水介绍,今年有了这套智能育秧设备,运用运秧输送带运送秧盘,更省力了。

“眼下,衢州的水稻工厂化育秧,已经开始迈向智能化时代。”一旁的衢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尹晋涛说,该智能育秧中心是2022年农业“双强”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于去年底建设完成,今年刚投入生产。该项目包括了智能育秧成套设备、浸种催芽成套设备、运秧输送带、育秧硬盘、钢架大棚等,并建设了6个育秧暗室,运用较为成熟的暗室叠盘育秧技术,大幅提升了种粮大户的育秧服务能力。

“这个项目共投入400万元,其中6元一个的秧盘,就购买了10万个。”王明水介绍,另外,育秧的基质也是关键,好的土壤才能长出好苗,为此,他专门到临安一家公司采购育秧的基质,一包1.1立方米的基质要500元,一共买了154包。

与此同时,王明水还积极探索旱地育秧技术,已经平整育秧旱地5亩并装有喷灌,“暗室育秧3天后,就可以转运到旱地,直至秧苗可以机插了,才下田。”

“今年,第一批的育秧种子是在3月10日开始浸种的,目前已经替一个种粮大户培育了600亩的早稻秧苗。”王明水告诉记者,这些秧苗估计到清明节就可以实现机插。

现在,他的这条智能育秧流水线,一天可以完成300亩的育秧产能,效率相当高。今年,除了满足王明水自己承包的800亩稻田的育秧需求,下半年要替周边农户培育秧苗,还要将育秧服务推广到金华地区。

尹晋涛说,近两年,龙游县大力推进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育秧成套设备自动化、智慧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仅2022年,该县就新建4个智能育秧中心,分别布局在湖镇镇、詹家镇、小南海镇和横山镇,覆盖了全县主要粮食产区。接下来,龙游县还将进一步推进智能育秧中心建设,加快老旧育秧设备更新升级,推广这一新型育秧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