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車成爲市場主流選擇,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消費升級”問題,而是一個與經濟發展、消費價值觀更迭相關的社會問題。

以上險數爲依據,3月豪華品牌車型的市場佔比達到了21.74%,創下自2020年以來的新高。同時,奔馳、寶馬、奧迪三大豪華品牌位居3月汽車品牌銷量5-7名,僅次於大衆、豐田、本田、日產四個主流合資品牌,而且與第四名日產已經處於同一量級。

分城市來看,一線城市3月的豪華車銷量佔比已超過35%,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豪華車銷量佔比也分別達到28%和26%。

上一批主流家用車消費者,在升級換購時除了豪華品牌幾乎“別無他選”,因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在選擇人生的最後一臺車。而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在父母的經濟支持下,也不會再去看“平庸無聊”的普通合資車,轉而選擇更能彰顯個性、與自身價值觀契合的豪華品牌車型。

豪華車在今天,給人們帶來身份價值炫耀的屬性已經愈發褪去。更多人選擇豪華車,除了經濟條件外,更重要的是在理性的產品力和感性的人文屬性方面,只有豪華品牌車型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即便是選擇特斯拉這種冷冰冰的品牌,也是因爲在同一價格段內,Model 3幾乎做到了最完美的“代步工具”——可以輕鬆地開、無負擔地用,擁有最簡潔的交互,幾乎沒有明顯短板。

這也爲諸多自主車企通過各種方式達成“新豪華”創造了基礎。蔚來在三臺車月銷近7,000輛時,客單價已經接近奔馳;坦克品牌在上海車展大放異彩時,鮮有人討論這個全新自主SUV品牌的價格天花板;26萬起的極氪001、31萬起的嵐圖FREE、40萬的智己L7,消費者也不會再以“二元論”的態度去看待。

而當傳統豪華品牌成爲主流選擇,新晉豪華也在不斷衝擊消費認知、改變消費觀念之時,最難受的是誰?無疑就是那些普通合資品牌。在產品定義受到外方控制無法根據國內市場需求快速響應,中外雙方又很難像增量時代那樣同心合力時,普通合資品牌市場正在快速發生集中。大衆、豐田、本田三個品牌在普通合資品牌市場中的份額已經超過六成,相當於BBA在豪華品牌中的地位,再加上份額在10%左右的日產與別克,細分市場集中度已經超過八成。五大品牌之外,已無一合資品牌再能稱得上“主流”。

待智能電動車進一步普及,豪華的定義也將隨之發生改變。這個本義上代表奢侈、鋪張的詞,已經不再適合智能電動車時代我們心目中對“好車”的描述。相應地,所有希望將車賣貴、賣給更高階層人羣的品牌,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外資品牌,也都要探尋未來的高收入人羣,他們爲什麼還需要花幾十上百萬去買一臺車。

就像今天不會再有人花兩萬塊去買一臺“大哥大”,因爲那是過時的產物;但是還有人會花10萬塊買一臺徠卡、花30萬買一塊勞力士,儘管那也是“過時”的產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