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勇,男,大學文化,重慶市作家協會、散文學會、雜文學會會員。曾任教於長壽區委黨校,主講黨史、法學等課程。後長期在鄉鎮工作,歷任鎮長助理、宣傳委員、副鎮長、鎮長、鎮黨委書記等,現供職於長壽區委宣傳部。曾在《人民日報》《重慶日報》等紙媒發表《脫貧攻堅不是一場脫口秀》《小幹部可以大作爲》《做一個真正的老實人》《定點攻堅正當時》《基層宣講要念好“三字訣”》等多篇理論文章;在《重慶文學》《重慶宣傳》《重慶政協報》《長壽日報》等發表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作品200餘篇(首);短篇小說《雨一直下》獲《神州文學》一等獎,評論文章《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獲重慶市委網信辦舉辦的網評大賽二等獎。

回眸

文/張光勇

離開家很多年了,雖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不遠,但卻很少回家。不是對家沒有感情,而是總有些不回家的理由。

前幾天,連續降雨,老家的房屋有些垮塌,不得已回了一趟家。因爲多年無人居住,房屋十分破舊,門窗的位置空空的。在強勁的北風肆虐下,搖搖欲墜;在密密麻麻的雨點吹打下,默默地肅立着。遠遠望着這樣的場景,心裏酸酸的。

堂屋的正中央,“天地君親師”幾個字赫然在目。年份已久,紅紙已經泛白,字上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灰沙。很小的時候,父親每年三十晚上,都要煮上一塊豬肉,擺上幾個水果,恭恭敬敬地拜上幾拜。那時候家裏很窮,那一小塊豬肉是母親用十斤米到街上賣了買回來的,幾個蘋果是賣了正在下蛋的母雞換來的。父親說,無論如何,過年也要買點豬肉和水果,祭拜一下天地,保佑來年更好。父親總要拉上我,和他一起彎腰作揖。他說,這是一種習俗,一定要傳承下去。我在彎腰的那一剎那,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幾個蘋果,嘴角溢出一些口水,抹也抹不盡。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整天臉朝黃土背朝天。除了儘量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多種點莊稼以外,沒有什麼可以希望的。母親很自卑,看見熟人總要躲得遠遠的。母親什麼活都搶着幹,不僅僅是燒菜煮飯、栽秧割谷,還要下田犁地、揚穀子、堆草。若干年以後,母親才道出了實情。她說,家裏窮,總希望能改變一些現狀,也希望自己累一些,一旦閒下來,想起會頭疼。母親總喜歡喫頭痛粉,有時要喫上兩包才能緩解疼痛。小時候的我們,不知道爲什麼,直到母親去世時,才深深理解母親的不易。

日子雖然很苦,但父母對未來總是充滿希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他們一直堅持的信念。他們把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我的身上,爲了一個美麗的期望,他們才如此的流淚滴血。

我從小膽小,很多親戚都叫父親不要在我身上花太多的心思,依靠我改變家庭的命運是不可能的。父親依然對我充滿信心,在村小讀四年級時,想盡了一切辦法把我轉到鎮中心校。每天天不亮,母親會送我到村頭,目送我遠去的背影。每天傍晚時分,母親又在村頭等待我出現的身影。

我雖然不愛說話,但私底下也十分調皮。在讀高一那年,結識了學校幾個喜歡搞事的同學,到處惹事生非,被學校處分留校察看。父親被通知到學校,猶如晴天霹靂,唯一的希望瞬間破滅。我不知道他是怎樣回到家的,四五里的路足足走了四個小時。父親四處託人幫我辦了一張留級證,希望我能痛改前非,來年重新從高一讀起。

在熬過漫長的暑假以後,父親好說歹說,從鄰居那兒借了二十五元學費,送我到學校去讀書。父親走得很快,似乎忘記了膝蓋上昨日耕地時摔下的淤青。他臉上洋溢着幸福,似乎又看見了希望。

到了學校以後,高一的班主任冷冰冰對父親說:“這種搞事的娃兒堅決不要!”父親低三下四說了好久,依舊喫了閉門羹。父親急得流下了眼淚,彷彿天塌下一般,一下子癱坐在地上。那一刻,對我震動很大,滿腦子全是老師鄙夷的目光、父親絕望的神情。我慢慢扶起父親,輕輕說道:“沒事,我繼續回原來的班級讀高二,我會好好讀書的。”父親無奈地點點頭,目光很柔和。“不要有壓力,儘量多學點文化,以後學手藝還是有用的。”父親輕輕地說道。望着父親步履蹣跚的背影,不知不覺淚水模糊了雙眼。長大就在那一剎那間。

送走父親以後,我來到了原來的班上,所有的同學用詫異的目光盯着我。老師很和藹,把我叫到一邊,給我提了一個要求,只要上課不影響他人,不在學校搞事,在課堂上睡覺都行。我點了點頭,老師把我安排在教室最後一排,並單獨坐一張桌子。

我在班上享受着“特殊待遇”。我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認認真真完成老師的作業。我叫母親準備了煤油燈,每天晚上看書到十二點,早上五點起牀大聲讀書。我的聲音很大,朗朗的讀書聲穿透夜空,驚醒了偷懶的公雞。母親擔心我身體喫不消,每天按時給我煮兩個雞蛋,這些雞蛋平時攢起來賣了家裏打零用的。

天不負有心人,我半期考了班上二十二名,其中語文、數學、英語均考了班上第一名,地理只考了八分。老師宣佈成績時,所有的同學都回頭注視着我,有的詫異,有的懷疑,更多的是驚奇。我沒有理會這些,收起狂喜的面孔,依舊埋頭讀書,在期末的時候,總分達到班上第三名。那一段時間,父母親依舊整天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我挑燈夜戰,郎朗的讀書聲穿透寧靜的夜空……

“你是勇吧!”一個聲音打斷了我的回憶。我回頭一看,一個老奶奶站在身後。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你是二婆?”我驚喜地緊握她的手。“你很爭氣,給你母親爭氣,可惜她沒享到福。”二婆搖搖頭說。

是的,母親在多年以前因爲肺癌離我們而去了,她在困苦歲月裏苦苦掙扎了一輩子,用瘦弱的身軀支撐起全家的希望。在我們生活剛有起色時,就離我們而去了。

我給了二婆一千塊錢。當年父親四處幫我借學費時,是她不顧家裏反對偷偷借給了二十五元。我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老房子,到母親的墳前,靜靜地坐着。任憑那些飄零的落葉拂面而來,一片片滑過眼際,漫過心尖,輕盈灑脫,沒有惆悵若失的回眸。

以爲早看透世間冷暖、紅塵涼薄,卻在不經意的一次回眸往事中重拾溫暖。生活,不僅只吟誦滄桑,嘆惋蒼涼,而應該擁抱詩和遠方。

(原載《重慶文學》,本文有刪節)

豐富重慶文學的鄉村書寫

文/趙瑜

對於一名作家來說,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的宏大敘事,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更需要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許多作家試圖用筆描繪故鄉的歷史畫卷,書寫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長壽本土作家張光勇創作的《送你一座不孤城》這部鄉村題材小說,一共60章節,24萬餘字,是作者利用週末及節假日,用近四個月時間完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用文藝吹響了鄉村振興的時代前進號角,展現了現代農村的真實影像和當代基層幹部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投射了新時期農村的發展。

長壽物華天寶,人才輩出。可見這是作者魂牽夢繞的地方。作品通過越生和小梅的愛情故事主線,統攬全書,通過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現或宏闊或細微的生活場景,追述和復活故鄉的世相百態,從而揭示故鄉社會生活的內涵。人物都在長壽拱橋村這個場上綻放:女性都多情、專情,除了一個“反面人物”王嫣然,其餘都有中華女子的美德,特別是女一號羅小梅,重情重義,不離不棄。男性都充滿了英雄氣概。成功地塑造了一羣寄寓了時代希望的青年形象。王越生及其戰友、朋友視野開闊、知識豐富、人格正直,敢於高屋建瓴地開拓創新,哪怕遇到人生鉅變,他們的精神信念也從不垮塌,一直充滿着創造歷史的激情。特別是男一號王越生人物飽滿,爲了大家舍小家,爲了村民的前景,爲了家鄉的富裕,飽含艱辛,負重前行。“用小故事展示大生活、以小人物凸顯大情懷”。

讀這部小說,感覺作者是個詩詞愛好者,功底頗深。詩歌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很有文化底蘊,特別是形容女子容貌、愛情和鄉村美景等情節。“一篇好的小說,就如同一首詩”,作者的字裏行間縈繞着詩情畫意。他用純淨優美的語言,描寫“理想的美化後的鄉村”。他特別善於描繪女性形象,尤其是少女。筆下的小梅、小雨、小鳳、玉兒,單純、善良而勇敢。作者筆下的五華山,遠離喧鬧的都市,帶有一種“古典美”的味道,在現代社會中,寧靜和諧的世界似乎成爲了一種遺失的美好,常富有一種詩意而神聖的情感狀態,使讀者自然而然會對鄉村生活生出無限神往。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推動下,原本貧困寂寞的村莊逐漸煥發生機,村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品,是作家在生活體驗中的藝術昇華。作者是一名基層幹部,深耕基層24年,每天與羣衆朝夕相處,養成了“深入基層‘聞’呼聲,‘誠心’瞭解百姓需求”的生活習慣。他熟悉中國農村數十年時間跨度內的變革歷程,熟悉筆下的農村生活和各類人物,以一種“在場”的非虛構筆調見證長壽新農村的時代變遷。作者在小說中把握到了家鄉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那就是產業發展、文旅融合。小說中,幾多坎坷幾多風雨,結尾時回鄉的王越生一家團聚,羅小梅也通過做抗疫志願者的經歷,從挫折中奮發迴歸,再看這片溫暖的土地上百果繽紛,也讓讀者始終堅信,風雨過後,陽光依然會照耀大地。

筆者認爲該部小說在故事轉折和衝突設計中,個別情節邏輯還需要仔細推敲;另外,人物個性還欠豐富。但,這不妨礙這部作品已呈現岀的優異特色:小切入,高起點,大境界;語言生動,人物鮮活,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較高的審美品格,豐富了重慶文學的鄉村經驗和鄉村書寫。

(作者系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南岸區文聯主席)

長壽首部原創鄉村題材小說《送你一座不孤城》研討會舉行

3月16日,長壽首部原創鄉村題材小說《送你一座不孤城》研討會在長壽區菩提古鎮舉行。長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婭等有關領導和重慶部分作家、專家及長壽區文聯、區作協等相關人士參加研討會。

《送你一座不孤城》是重慶市作協會員、長壽本土作家張光勇,擠出業餘時間,歷時四個月完成。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紮根基層24年,對農村、農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對“三農”工作有着深刻的感悟,尤其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有着獨特的見解。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讓廣大農民羣衆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這是基層工作者應有的使命和擔當,也是該書出爐的真實緣起。該書共60章節,24萬餘字,生動講述了農村一大批創業者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感人事蹟,深情展現了廣大基層幹部踐行初心使命的爲民情懷,推賢揚善了“‘長於文、壽於和’崇德向善、人人利他、人人成長、人人長壽”的新時代長壽人文精神。

作者張光勇就《送你一座不孤城》的創作思路做了簡要介紹,認真聽取了大家的建議和意見。

著名作家、重慶市作協榮譽主席黃濟人對張光勇的作品表達了肯定,認爲作者生活底子厚,文學基礎好,語言、結構、起承轉合等都很老辣。他同時希望長壽社會各界繼續大力支持文學組織、創作工作,在重慶文學版圖上亮出長壽更鮮明的旗幟。

與會作家、專家劉德奉、胡萬俊、趙瑜、鄭維山、王維浩、龔會、焦芬、鄭洪等和小說題材所涉鄉鎮讀者代表廖霞、彭潤、李佳、羅羣、張代雪等先後發言。大家一致認爲,這是一部貼近農村的現實主義作品,對於講好新時代的鄉村故事,體現地區形象,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良好的示範效應。

長壽是全國唯一以長壽命名的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以人人長壽爲名。長壽有講好中國故事、重慶故事的豐富資源,砥礪奮進的長壽人書寫着日新月異的長壽故事。《送你一座不孤城》便是長壽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雷麗羣)

版面欣賞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萬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