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擬定規則,細化了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中的限制條件。

美國商務部網站顯示,在527億美元的芯片補貼流程中,增加了“國家安全護欄條款”(national security guardrails),限制受惠芯片廠在“受關注國家”(foreign countries of concern)增產和科研合作。該條款目前在公開徵集意見中。

對此,中國外交部例行發言人汪文斌在2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方所謂“護欄”是徹頭徹尾的科技封鎖和保護主義行徑,美國爲了維護自身的霸權,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甚至不惜犧牲盟友利益,脅迫一些國家圍堵遏制中國,人爲推動產業鏈“脫鉤斷鏈”,嚴重違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嚴重阻礙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我們對此堅決反對,已多次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中方將繼續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同樣關注《芯片法案》細則的還有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已投入巨資發展的日本和韓國芯片廠商。那麼,美方目前擬議中的細則給日韓企業未來在華髮展留下多少空間?

細化後的條款

美國商務部網站顯示,“國家安全護欄條款”遵循三項原則,即受惠芯片廠不得使用其他國家的資金支持;受惠芯片廠接受美國政府補貼10年內,“受關注國家”投資將被嚴格限制;限制受惠芯片廠在引起國家安全擔憂的技術和產品上,與受關注的外國實體進行聯合研究或技術許可工作。

細化後的條款顯示,“國家安全護欄條款”中受關注的外國實體範圍擴大,其中包括美商務部實體名單。同時該條款對先進製程芯片(more-advanced semiconductors)和成熟製程芯片(legacy semiconductors)在“受關注國”的擴產和消耗都有明確限制。

比如,對於對先進製程芯片的“重大交易”定義爲投資超過10萬美元;“實質性擴大”定義爲產能增加超5%。條款規定,如果在擴建或新建先進製程芯片時突破上述定義,美國商務部有權收回對芯片廠的補貼。

對於成熟製程芯片,即法案中定義的28納米或更低級別的邏輯芯片,條款禁止芯片廠在“受關注國”的產能增加超過10%,如果想要擴建,至少85%的產能必須最終由“受關注國”市場消耗,並且必須通知美商務部。

日韓可以鬆口氣?

細則公佈後,韓媒第一時間表示,“暫時避免了最壞的情況,但風險猶存”。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認爲,美方公佈的細則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各種憂慮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得以靈活運用投資和生產戰略,“韓企不僅可以留下在華生產設備,並進行部分擴張,還可持續實現技術升級。鑑於技術進步帶來的單位晶圓面積存儲容量增加不被視爲產能增長,企業可根據經營戰略進一步提升產能。”

韓國芯片行業兩大巨頭三星和SK海力士都已公開表示,將重新審視公告細節。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是韓國半導體最大的出口市場。據統計,中國市場佔據韓國半導體總出口的60%。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旻告訴第一財經:“雖然美方提供的補助力度不小,但10年內韓國企業按美方約束的話,代價不菲。韓國需要在美日韓與中日韓合作中找到平衡點。”

同樣倚重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也警惕美方的動向。去年底由日本八家企業合資成立的Rapidus 高級執行官 Yasumitsu Ori3月初在韓國首爾出席行業活動時,就美國政府的半導體出口法規發表講話稱,“Rapidus 也有很多擔憂。”日媒認爲,這被視爲日本半導體行業高層首次公開表達對美國《芯片法案》的負面立場。

一位相關觀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日方其實也一直在於美方就《芯片法案》細節進行溝通,包括岸田1月訪美期間,也與美方表達關切,但博弈的空間有限。在他看來,後續的核心問題在於,日本對華政策思路需要改變,日本商界、尤其企業界在認知中國經濟發展機遇上,要有重大的突破,否則客觀影響難以消除。

最新消息顯示,美國商務部芯片計劃辦公室已派資深官員訪問韓國、日本,商討法案細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