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本报评论员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在天山区举办的2023年度“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招聘活动低收入群体专场招聘会上,15家单位计划招聘360余人,提供的岗位涉及保安、保洁、服务员、美容学徒、维修工、派送员等。招聘会结束,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近200人次,12人现场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这种“小专精”专场招聘会,虽然规模不大,但现场的招聘岗位都是经过与居民求职意愿匹配后提供的,所以效果非常好。今年乌鲁木齐市一改传统招聘会模式,供需双方走出传统市场,转战楼宇商圈,分行业、小规模、高频次在街道、居民小区、美食广场、大型商超等场所,举办“小精专”线下招聘活动,把就业岗位送到居民家门口,把招聘信息送到人流密集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我们必须把“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发布系列“稳就业、促创业”政策包;打出降本减负“组合拳”;成立“摸实情补短板提对策强服务”走访调研组;开展各种类型招聘活动120场次,企业招聘和人才求职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分层次、分行业、分类别建立“企业缺岗清单”;针对低收入群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各类群体建立“求职意愿清单”……乌鲁木齐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人群,抓住关键领域,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千方百计稳重点、挖潜力、兜底线、防风险,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业稳,人们的经济收入、医疗卫生、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才有保障,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获得满足。就业稳,人们的消费能力保持稳定,内需市场不断释放潜力,经济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一个个紧挨着的门店、档口,支撑起一户户家庭的生计,一个个创业社区包含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包含了“衣食住行教医保”。这些背后既有诗和远方,也有无限的创业梦想。

市场稳了,就业通道就活了;岗位多了,吸纳能力就大了;技能强了,就业方向就宽了。无论是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示范基地,还是采取推动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提升技能水平、发展新就业形态等6个方面的20项具体措施;无论是联合打造“普惠金融服务站”,建立集政策解答、产品咨询、融资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站,还是积极推广“创业社区金融产品超市”“信易贷”;无论是建立奖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出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是形成产业、企业、创业、就业联动发展模式……这一切都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多途径开发就业岗位,扩大企业用工数量、拓宽群众就业门路,持续增加各族居民收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给大家创造更多创业空间,真正让更多人干事有平台、创业有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外卖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建设者在重点工程挥洒汗水;网红美食推荐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云仓管理师带来职业新气象,劳动者人生舞台更广阔;高素质人才队伍加速成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努力探索、持久发力,确保政策不走偏、不打折,实实在在惠及千家万户,才能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