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伴隨着美國硅谷銀行倒閉和歐洲瑞士信貸銀行(以下簡稱“瑞信”)遭遇收購,歐美市場銀行股出現大幅波動,尤其是瑞士信貸高風險債券的“一夜清零”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市場的恐慌情緒持續蔓延。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資銀行股在這場全球銀行業的風暴中受到的衝擊比較有限,國有大行在短短的半月中甚至迎來了一波逆市上漲的行情。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在全球銀行業不斷爆出“黑天鵝”事件的同時,國內A股市場的投資者信心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A股銀行板塊的估值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金融風險也相對可控,海外市場的風險可能很難傳導至中資銀行股,相反會有部分海外資金流入國內A股市場避險。面對中國經濟的強勢復甦,部分估值偏低、資產質量穩定的標的會更受投資者的青睞。

歐美市場恐慌

3月22日,美股區域性銀行普遍走低。其中,西太平洋合衆銀行跌超10%,第一共和銀行跌超5%,瑞銀跌超3%。

“硅谷銀行的倒閉驚動了全球市場,讓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負面效應暴露了出來,而市場更擔憂的則是美國銀行系統性風險。”近日,來自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幾位經濟學家聯合撰寫的報告顯示,美國有近190家銀行面臨硅谷銀行的命運。這也意味着,金融系統的危機仍有大面積傳導可能。

針對硅谷銀行事件的影響,華夏基金基金經理許利明撰文稱,“市場沒有料到,銀行如此脆弱。雖然硅谷銀行事件出來後,很多評論都認爲硅谷銀行的倒掉,與它自己業務模式的獨特性有關。但從另一個角度,不獨特的其他銀行真的沒有問題嗎?顯然不能這麼推論。加息週期中,有公司倒掉是必然結果,而最終輪到硅谷銀行,纔跟其特別的業務模式有關。”

在歐洲市場,瑞信的“黑天鵝”事件則引發了市場的大動盪。3月19日,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以下簡稱“瑞銀”)宣佈收購瑞信之後,歐洲股市在第二天有所反彈,但是銀行股依然下跌,德國商業銀行和德意志銀行股價在早盤一度下跌超過7%。儘管此後的幾天中,市場通過一輪反彈不斷消化瑞銀收購瑞信的負面影響,但是該收購案還是令投資者顧慮重重。

更值得關注的是,瑞士金融當局將瑞信票面價值約160億瑞士法郎(約合173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註銷,引發市場對這類債券的拋售恐慌,進而加大銀行業融資難度,這是迄今爲止AT1債券最大規模的註銷。

投資“避風港”

針對歐美市場的銀行業危機對A股市場的衝擊,市場上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部分市場人士認爲,銀行業危機可能會令美國結束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國內的資本市場反而有利。但是,也有機構傾向於硅谷銀行事件的惡性示範效應,會引發新一輪的擠兌潮,給全球的市場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影響。

記者梳理近期中資銀行股的表現發現,自全球銀行業危機以來,國內上市銀行的股價相對穩定,海外市場的這一輪風暴對A股銀行板塊的衝擊十分有限,尤其是國有大行在近兩週甚至還迎來了一波逆勢上漲的行情。

Wind數據顯示,3月8日至23日,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11家銀行的股價上漲,包括工商銀行(601398.SH)、建設銀行(601939.SH)、中國銀行(601988.SH)、農業銀行(601288.SH)和交通銀行(601328.SH)五大國有銀行,而中信銀行(601998.SH)股價漲幅達到了6%,居首位。有3家銀行的股價在此期間表現爲持平,其中包括了郵儲銀行(601658.SH)。另外,有7家銀行的股價跌幅超過5%,包括招商銀行(600036.SH)、平安銀行(000001.SZ)和5家城商行。

“由於海外市場銀行業的風險暴露,全球的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降低,這也讓市場對於國有大行和估值相對較低的銀行更加青睞一些。”一家券商銀行業分析師認爲,A股銀行板塊在全球銀行業危機中將扮演避風港的角色。

該分析師認爲,銀行指數在近三年總體呈現下跌態勢,行業板塊的估值一定有修復需求。“國有大行的股價在近期都創出了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高,這也說明海外市場的影響並不大。”

針對美國銀行業的危機,他還表示,中國的銀行業不存在類似的風險。美國銀行業出現硅谷銀行倒閉的“黑天鵝”事件,主要是受到加息衝擊引發流動性危機,這與中國銀行業沒有可比性。“中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很充裕的,流動性管理也比較到位,銀行資金主要是以信貸的形式投放,與美國硅谷銀行大量購買國債是完全不同的。”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我國經濟恢復勢頭良好,金融風險相對可控,加上我國已經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金融安全正在加強,美國銀行股風險並不會傳導到中國,美銀行股暴跌也不會傳染到中國銀行股。相反,我國銀行股反而會成爲A股市場的重要穩定力量,沒有之一。

國有大行估值修復?

“銀行板塊的估值低,銀行個股的分化是正常現象。”一家上市城商行高管認爲,上市銀行的經營情況差異很大,少數銀行在行業內會“冒尖”得到投資者的青睞,不可能所有的銀行股都上漲。

對於國有大行的這一輪行情,該高管表示,這一波上漲很可能與中字頭央企的價值重估有關,這也是市場上的一個熱點。“國有大行的估值的確不高,在海外市場風險爆發的背景下,銀行股的投資可能部分會偏向於國有大行。”

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大多數主動型的基金都很少配置銀行股,但是也會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一些好的標的進場。銀行板塊在經過了連續幾年的下跌之後,投資佈局的機會也會出現。“經濟的復甦和消費的復甦對銀行來說都是利好,銀行的經營業績也一直還不錯,市場還是需要等待價值發掘。”該人士指出。

長江證券相關研報稱,國有大行被顯著低估。2023年經濟復甦方向明確,雖然仍處於早週期,復甦彈性弱,但從整個週期視角展望,國有大行的估值修復具備持續性。從分紅角度看,五大國有銀行的A 股平均股息率達到6.77%,較10 年期國債收益率溢價高達390bp,具備強勁吸引力。此外,國有大行經營穩健,在全球金融風險頻發的背景下,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大幅提升。

該報告還認爲,國有大行的真實資產質量被低估。例如,雖然頭部股份行的不良貸款率低於國有大行,但實際上國有大行的逾期貸款全部納入不良口徑,逾期與不良偏離度全都低於100%,而中小銀行普遍只是將逾期60 天以上或90 天以上的貸款納入不良口徑。同時,風險分類新規2023年正式執行,旨在進一步做實資產風險分類,側面說明當前主要銀行的真實資產質量紮實。未來如果指標透明度大幅提升,對於投資者而言,優質銀行的吸引力將大幅提高,尤其利好真實資產質量穩健的國有大行。

“國有大行的行情能否持續是一個綜合因素,但是股價表現上很難大漲大跌。從投資邏輯上看,銀行股的投資風險不高,股息回報不錯,長期持有也是一個不錯選擇。”上述銀行業分析師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