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

作为周期长、稳定性高的长期稳定资金,险资正在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

近日,由国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发起设立的合肥国寿碳峰碳中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双碳’基金一期”)正式出资落地,项目总规模约18.32亿元。作为基石投资人,中国人寿财险公司认购12.8亿元。据介绍,中国人寿“双碳”基金一期重点投向新能源电力投资、新能源车产业链、新物流科技、氢能、储能以及绿色医疗等国家战略布局核心的关键领域。

3月15日,大家保险首只健康养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完成,基金规模50亿元。该基金专注于养老产业领域投资,包括赋能保险主业发展的养老社区布局及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股权等。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泰康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或旗下资管机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热情较高,投资方向主要包括新基建、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共登记保险私募基金21只,同比增长23.53%;规模达到1218.28亿元,同比增长13.75%,增速较快。

业内人士表示,私募股权投资不断升温,既源于政策大力引导,也基于险资自身需求。面对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经济转型升级等大环境,险资配置难度加大,而医康养及新兴产业的企业资金需求正好与险资追求长期稳健投资收益特性匹配。

双重路径积极参与

近年来,保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限制逐渐放开。在利率下行、经济转型升级趋势等因素推动下,险资对股权投资的重视与日俱增。2022年全年,保险资管协会共登记(注册)保险私募基金21只,较上年同期增加4只,登记(注册)规模1218.28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75%;登记(注册)股权投资计划23只,较上年同期增加9只,登记(注册)规模577.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6%。保险私募基金数量增长,反映出险资对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配置需求逐渐提升。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光大永明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长城人寿、大家人寿、英大泰和人寿、中华联合保险、国华人寿等均通过LP形式参与,合计出资超130亿元;获得险资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包括中金资本、红杉中国、晨壹基金、启明创投、鼎晖投资、源码资本、君联资本、高榕资本等。

据了解,目前险资参与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以LP(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出资;二是作为GP(普通合伙人),既可以为管理人,又可以是出资人。

而随着投资经验的不断积累,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身份开始从LP(有限合伙人)向GP(普通合伙人)倾斜。

据记者统计,2022年,共有8家基金管理公司(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下属子公司)登记(注册)21只保险私募基金,其中平安创赢资本管理公司、国寿金石资管公司、太保私募基金公司、远见共创资本分别登记5只、5只 、4只和3只,北京泰康投资、人保资本股权投资公司、华泰宝利投资、太平创新投资4家机构均登记1只。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险企,大型保险集团由于旗下牌照齐全,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时,LP、GP大多由自家子公司担任。以总规模100亿元的国寿金石华舆风光股权投资基金为例,该基金由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任有限合伙人(LP),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担任受托人,国寿金石公司担任管理人。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自己做GP,可以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且管理费、劣后超额收益分成不用让渡给他人。只要投资项目能够产生稳定可持续、符合预期的现金流,甚至可以长期持有,这是险企近年来青睐成为GP的原因之一。”

契合保险资金属性

业内普遍认为,由于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久,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可以在满足行业资产配置需要、分散投资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本性资金,进一步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促进产业整合与优化升级。

从登记的保险私募股权基金名称看,医疗健康、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物流等行业比较集中,较容易获得险资青睐。

例如天津远见金风融和零碳一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远见共创资本为基金管理人兼普通合伙人,由金风科技、中电投融和资产、百瑞信托、大家人寿等出资,以投资新建陆上平价风力发电站项目为主,基金总规模8亿元,存续期限5年。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公开表示,截至2022年底,保险私募基金投向中涉及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为858亿元,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调研信息显示,保险私募深刻理解保险资金需求,可根据保险资金管理要求及投资偏好提供产制服务,避开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化私募基金进行同质化竞争,并在现金流稳定、确定性强、资金规模大等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及医养健康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和主导发展态势。

大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合规部/监察部总经理李欣阳、法律合规部/监察部资深法律合规经理李梦园公开撰文指出,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背景下,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新机遇有四个方面,包括医药、养老等大健康产业;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结构产生颠覆性变革,为新能源产业带来长坡厚雪的投资机会;贯彻“制造强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专精特新”类企业;消费复苏带来的修复与升级,促进国产消费品牌崛起等。

创新方舟投资总监杨光对记者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天使投资和创投基金相比,大部分险企更倾向于投资中后期企业或成熟度高且拥有较高的DPI(现金回报率)的企业。比如有些保险公司要兼顾考核机制与投资周期的匹配,会优先考虑投资那些能尽快实现上市的项目。如果要吸引保险资金增加对创投基金与早期项目的投资,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秉持“挑剔”且审慎投资态度

实际上,虽然对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较为热情,但险资具有负债属性,一直以来,险资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业务开展情况、资金安全性高度重视。

“目前,我们公司对私募股权投资保持相对谨慎的策略。”一家保险系私募股权平台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除了全面评估这些PE/VC基金是否契合公司战略规划,即股权投资是否与保险主营业务形成协同优势,还会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及拟投基金进行合规性审查。”

杨光亦对记者表示,险企对于不同类型基金的管理人在出资、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决策机制、管理规模、专业团队、内控管理机制方面要求各不同。

李欣阳、李梦园公开指出,针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及拟投基金的合规性审查方面,重点关注的内容基本涵盖“募、投、管、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基金及其管理人的登记备案情况、交易架构、投资目标、投资方案、投资策略、投资标准、收益分配、决策管理机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核心团队人员构成、历史过往业绩、退出方式、信息披露等。此外,在实际操作上,通常还将面临私募基金双GP结构设计、关联交易审查、国有资产交易程序等问题,需要不断磨砺投资管理能力、解决投资难点与痛点、提升行业经验与核心竞争力。

“监管发布了2022年险资VC/PE白名单,获得A类评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共126家。就在这些A类白名单里面,保险公司都还会挑排名很靠前的机构合作。保险资金还是很‘挑剔’的,要求比较多,能符合他们需求的项目确实有限。”杨光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监管,保障保险资产安全,2022年11月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不良记录名单的通报》显示,被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共有13家。上述通报要求,各保险机构依据相关规定和程序,停止与名单中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合作,不得与其发生任何业务往来,审慎与其核心管理人员开展任何业务往来。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机构适时发布不良记录名单,对于保险资金有序合规开展股权基金投资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自身在选择投资合作伙伴时,也在做充分调研,加强合规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