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3月以來,多款私募基金髮行火爆。

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投資者理財需求的不斷提高,私募基金市場將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另一方面,隨着全面註冊制的推進,私募基金市場將會更加規範化和健康發展,爲私募基金的長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多家銀行的私人銀行將加大私募產品的引入。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提示道,很多銷量火爆的產品往往沒有太好的成績表現,投資人與財富管理機構依舊無法擺脫“追高殺低”的宿命,主要是國內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機構的專業能力積累不足,以及經驗還不夠豐富所致。

全面註冊制利好私募基金

伴隨着經濟逐步復甦,私募發行市場逐步回暖,多款私募基金“熱銷”。

總體來看,私募數量持續創新高。3月1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2023年2月)》顯示,截至2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達22174家,管理基金規模達20.29萬億元,較上月增加510.11億元,環比增長0.25%。

私募基金髮行回暖有哪些原因?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雒佑向記者分析稱,目前A股處於震盪企穩的階段,從基本面看,2022年多數行業盈利創下低位後在2023年同比必將反彈,比如出行、部分場景的消費(餐飲、影院、酒旅)、地產銷售/開工/施工等都顯示出經濟發展的強度在回升。此外,國家在提內需、穩增長方面不斷加碼,寬信用力度較強,這爲投資資本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投資方面,信達證券策略團隊指出,私募基金股票倉位在2023年2月環比微降0.34個百分點,此前私募倉位曾在1月大幅抬升。2016年至今,私募基金倉位的最高值在80%左右,大多出現於牛市中後期。北上資金雖維持了淨流入,但淨流入幅度明顯放緩,2月北上資金淨流入93億元,而1月則淨流入1413億元,創歷史新高。

著名私人銀行專家楊誠信指出,國內資本市場已經經歷了超過一年半的向下修正與盤整,目前市場氣氛比較冷靜,此時募集的權益類產品有更大概率能在未來交出相對好的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註冊制的推進和行業監管趨嚴也爲私募基金髮展帶來新機遇。2月下旬,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修訂後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及配套指引,將從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對私募基金的登記標準、業務合規運作、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確要求。

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朱旭望律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個人投資者角度,A股全面註冊制已經正式啓動,投資者對市場的評估和分析將大大增加難度和成本,“將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的理念也將快速深入人心,這對私募基金行業猶如一針強心劑,也會是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的重大利好。

“在監管更加透明的前提下,私募基金行業必將發生優勝劣汰,通過合規化經營和業績比拼的競爭,逐漸脫穎而出一批優質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靈活度高、投資範圍廣、風險與收益並存的特點,私募基金行業也在吸引越來越多優秀公募基金經理和優秀海外基金經理,形成良性循環,勢必吸引更多金融消費者將私募基金產品納入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朱旭望如是說。

“以往由於缺乏適當的監管,導致信息相對不透明、規範相對寬鬆的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數量比公募基金還要多,整個行業良莠不齊的問題突出,因此監管制度的改善是有必要的。”楊誠信補充道。

如何看待“爆款”現象?

根據《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爲管理辦法》,合格投資人即爲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的機構或個人。個人方面,要求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機構方面,要求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較高的認購門檻意味着,能夠購買私募基金產品的投資者通常來說都屬於高淨值人羣。

實際上,高淨值人羣配置私募基金已成爲一種趨勢。中信建投證券方面指出,私募基金受到高淨值人羣的追逐,主要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私募有着豐富的策略類型,可以滿足高淨值客戶個性化的配置需求;二是私募基金賦予了基金經理很高的靈活性,爲追求更好的風險收益比提供了可能;三是公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管理費,而私募基金的主要收入是管理費+超額業績報酬,這使得私募基金有更強的動力不斷提高收益率。

記者注意到,2023年以來,私募產品在私人銀行渠道“大賣”現象頻出。

朱旭望分析稱,首先,在資產配置方面,高淨值人羣對金融產品的認知和接受度普遍較高,也有更多金融理財的需求,目前我國金融投資類的產品種類並不像歐美國家那麼豐富,能滿足高淨值客戶理財投資需求的選擇面不夠廣泛,而私募基金本身具有靈活度高、投資範圍廣、風險與收益並存的特點,成爲高淨值客戶爭相選擇的必然結果;其次,私人銀行與高淨值客戶的粘連度較高,由於高淨值客戶在市場上較難把握和選擇合規運營的私募基金產品,而基於私人銀行嚴苛的合規要求,可以大大降低高淨值客戶對私募基金產品合規性審覈的成本,也同樣導致了高淨值客戶更願意購買私人銀行承銷的私募基金產品;最後,目前市場上存在一些優質基金經理掌舵的私募基金產品,這些私募基金產品極難通過普通銷售渠道購買,但私人銀行基於合作關係或較好的口碑,能夠成爲爲數不多的銷售渠道之一,在市場對這些私募基金產品趨之若鶩的同時,私人銀行的高淨值客戶沒有理由不將這些產品納入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某股份行私人銀行部人士告訴記者,2023年將繼續發力私募產品。在產品端,將加大私募基金的引入,豐富理財產品貨架;在人才管理方面,提高財富管理人員的資產配置能力。

談到部分私募產品銷售“火爆”,楊誠信指出,從歷史的教訓來看,銷量火爆的產品往往沒有太好的成績表現,主要原因是投資人與財富管理機構依舊無法擺脫“追高殺低”的宿命;無法逆勢調整風險性資產的配置比例,導致銷量很好的“爆款產品”經常是在行情熱絡且績效表現已經良好以後才誕生,因此許多財富管理機構沒能在行情瘋狂時扮演剎車的角色,也沒能在行情低迷不振時發揮油門和助推器的功能,反而加大了行情的波動。

對此,楊誠信建議,私人銀行應儘可能完善財富管理機構銷售的產品貨架上,各品類產品的齊全化,並且透過合適的資產組合而不是單一產品來解決客戶的問題、滿足客戶的需求,不要迷信和追求“爆款”,在產品篩選上,應建立並強化對合作機構和各別產品的篩選機制,減少由少數產品經理拍腦袋的定性選擇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弊端;在投顧和投研團隊上,要加大自身投研團隊的建立與專業培養,也要強化投顧隊伍的專業能力和影響力,積極開展投資者教育,縮小客戶經理與客戶在投資理財觀念和認知上的差距,進而提升客戶經理團隊維護長遠的客戶關係的能力。

方德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夏春認爲,從國外和國內的經驗來看,私人銀行並不具備明顯的篩選和配置基金的優勢,但在理解客戶需求層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未來以“買方投顧”爲核心的私人銀行發展模式將逐漸取代目前以“產品銷售”爲特色的發展模式。

對投資者而言,認購私募產品需注意什麼?朱旭望指出,作爲金融消費者,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在購買私募產品之前,充分調查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資質,過往的業績、市場口碑以及信用信息;金融消費者應當時時關注私募基金管理人定期或臨時進行的信息披露,及時行使自己作爲私募基金投資人的合法權益,維護自身財產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