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顧夢軒 夏欣 廣州 北京報道

央行超預期降準又給A股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3月17日,央行公告稱,爲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好公共政策組合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水平,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決定將於3月27日減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7.6%。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央行此次降準,除了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外,一方面可以緩解由於近期歐美部分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所造成的市場恐慌,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國內商業銀行由於大量投放信貸所導致的資金需求。

國泰基金預計,此次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5000億元~6000億元左右,使得3月跨季更加平穩。

改善市場風險偏好,修復估值

至於“硅谷銀行事件”是否是此次降準的誘因,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分析,從以往貨幣政策調整的歷史看,由於圍繞硅谷銀行事件和瑞信的海外金融經濟變化並未到達足夠大的“量級”,不太可能是本次降準觸因;當前準備金並非信貸投放的硬約束,故也排除信貸投放不力。

從A股市場表現來看,降準消息公佈後,3月20日、21日、22日三天,上證指數上漲0.47%、深證成指上漲1.94%,創業板指上漲2.1%。

從資金動態看,按照萬得行業三級分類,截至3月22日的五個交易日,資金流入最多的三個行業是互聯網軟件與服務、半導體設備、電子設備、儀器和元件以及通信設備三個行業領域。另外據Wind數據,3月20日、21日、22日三天,北向資金合計成交量爲3274.58億元。

從歷史上看,就A股市場而言,只有少數時候,降準傳遞了貨幣政策轉向信息(如2018年6月),大多數時候均代表政策的寬鬆在延續。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指出,在上述兩種情況下,A股後續走勢均主要依賴於其後增長、盈利等方面信息的變化。準備金率並非一個大量級的貨幣政策工具,很難單獨扭轉經濟趨勢。故歷史上看降準之後A股並沒有呈現較爲一致的向上或向下走勢。“考慮到上述信息,較難認爲A股會因降準而持續上漲。但考慮到當前經濟仍處於恢復態勢,A股估值也處於中性水平,A股中期的趨勢仍然較佳。”

光大證券研報認爲,降準再次釋放了積極的政策信號,有利於增強市場預期,但A股當前的主要矛盾不在流動性,降準的邊際提升效用有限。

上述研報指出,目前的股票市場仍未從估值和盈利預期下修的雙重壓制中恢復,降準雖然難以直接對這兩方面因素產生影響,但降準有助於增強市場對於寬信用持續性的預期,而信用企穩是企業盈利企穩的重要前瞻指標,從而間接增強市場對於企業盈利修復的信心,進而改善市場風險偏好,也有利於估值修復。

債券市場方面,國泰基金認爲,降準對於債市有一定提振,中短端確定性利好,長端利好有限。目前一年期AAA同業存單已經在2.7%附近,接近MLF利率。本次降准將使得資金進一步收緊的擔憂消退,存單和短債收益率有望下行。長債在海外金融風險加劇,資金擔憂緩解,國內經濟修復速度達到拐點的情況下仍然處在順風狀態。但是長端需要關注去掉“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後,過去兩年持續下行的廣譜利率,如存貸利率是否會重現上行趨勢。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指出,歷史上,降準後債券收益率往往下行。但在近兩年,由於降準已成爲一種偏中性的技術操作。降準後利率下行並不明顯,甚至有時反而會有所上行。總的來看,其對短端的作用更大,長端利率走勢還是取決於基本面的變化,預計本次降準後情況也是如此。

利好銀行、地產、TMT等多個板塊

降准將爲A股市場的哪些板塊帶來利好?

中融基金認爲,降準利好銀行股,將增加銀行可貸資金,使銀行資金充裕;利好地產股,可貸資金增加意味着地產公司與購房者可向銀行貸到更多資金,從而提升地產市場需求。

國泰基金方面指出,權益市場方面,降準之後市場流動性得到補充,同時政策的適當呵護也有利於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利好權益資產。未來我們仍偏好以中期視角關注如下行業機會:第一,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下價值重估的國央企;第二,成長中具備政策支持和景氣改善潛力的計算機、TMT、高端製造;第三,疫後需求修復的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第四,衰退預期與避險需求對黃金價格構成支撐的貴金屬板塊。

“總體來看,降準會間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實體部門信貸支持,但直接效果有限。短期內,降準可提升投資者信心,對股市具有情緒提振作用。但目前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已位於歷史高位,需警惕其下降帶來的股市回調風險。”中融基金有關人士說。

談及公募基金領域,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有關人士表示,降準雖然不能直接影響公募基金領域,但是降準有助於拉動國內經濟增長,提升上市公司贏利能力及企業估值水平,從而使得公募基金淨值保持增長,吸引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配置到公募基金中。同時,財富增長效應將使得投資者更加願意、敢於消費,進一步促進國內消費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