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道

日前發佈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本次推出的《報告》是國內首次對11個重點產業的數字人才發展的全面梳理與分析,對各行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人才管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調研團隊花費了6個月時間,針對政府、企業、求職者以及高校多級主體進行訪談,調研內容包括公開政策研究、招聘平臺數據採集與分析、第三方報告案頭研究、企業深度訪談、調查問卷等,全面獲取了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及數字人才信息。其中包括由公司決策者、業務主管、員工和HR填答的近2500份調查問卷,以及與11個不同行業高管交流得到的近100份訪談資料。

報告編制單位之一人瑞人才科技集團(以下簡稱“人瑞人才”)CEO張建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化轉型並非簡簡單單地將數字化技術疊加運用在企業管理中,一個企業要實現數字化轉型,需要經過對企業組織架構、業務模式、人才結構、管理體系、企業文化等方方面面做系統性的轉化。

數字人才供需與分佈不均衡

目前,關於“數字人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去年9月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增加了“數字職業”標識,共標識數字職業97個。數字職業、數字化人才越來越成爲社會各界關注與討論的熱點話題。

張建國介紹,《報告》中對數字人才的理解是指擁有信息通信技術專業技能的人才,以及與信息通信技術專業技能互補協同的跨界人才。《報告》將重點調研的11個重點產業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分成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類別。

對於數字產業化行業企業而言,專業人才成爲實現業務發展、高效管理的關鍵支撐。調研顯示,未來3年,首先是數字產業化企業最需要運營人員和開發人員,其次是算法人員、銷售人員和產品經理,說明技術革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是助推數字企業發展的兩大動力。同時,數字技能的培養和應用也成爲共識,46.4%的數字企業期望員工能接受數字技能和跨學科技能的培訓,43%需要員工使用數字化辦公系統。而從產業數字化行業企業來看,數字化轉型着重關注管理全面轉型、數字人才儲備和提升數字化相關技能。調研顯示,70.8%的企業高度重視針對數字化轉型企業管理的配套轉型,大部分企業也將加強數字化相關技能人員的儲備(67.7%)和提升公司數字化技能以適應數字業務發展(60%)視作數字化轉型的必經階段。

數字人才的分佈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高度一致,數字人才大量聚集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數字人才需求最大的前十大城市中,除了一線城市——廣州、深圳、北京、上海佔據前四位之外,後六個爲新一線城市,如武漢、成都、西安等。前十大城市合計佔全國數字人才的75%。從崗位來看,一線城市需求量最大的前五類崗位是C++人才、半導體技術、產品經理、Java人才、嵌入式軟件開發,新一線城市則表現爲Java人才、電氣工程師、電商運營、通信技術工程師和嵌入式軟件開發。從薪資水平來看,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數字人才崗位的月平均薪資分別爲18328元、13563元。

編制《報告》的另外一家單位——德勤中國合夥人陳嵐告訴記者,當前各行業的數字化進程正在加速,企業普遍面臨數字化轉型意識不足、數字人才成本高、缺乏培育在職人才的必要內部技能和專業知識等挑戰。《報告》從客觀的角度分析,發現各行業數字化進程的特點和難點,以及各類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歸納好的經驗方法,並針對困擾絕大部分企業的“數字人才不足與培養”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期望能助力更多的企業成功數字化轉型。

提出“井”型能力結構模型

《報告》對於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互聯網、遊戲、元宇宙六個數字產業化行業從整體現狀、企業視角、崗位類型、勝任力等多維度剖析了人才策略。以芯片產業爲例,芯片行業對頂尖人才要求較高,但企業人才供給顯著低於產業發展速度,企業普遍面臨人才招聘難、培養速度難跟上的難題。芯片行業在上游芯片設計領域的人才缺乏情況較爲普遍,且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具備一定的壁壘;而中下游的人才供給相對充分。目前缺口最大的三類人才是開發人員、產品經理、算法人員。

產業數字化重點調研行業包括智能製造、智能汽車、金融行業、生物醫藥、新零售,《報告》則從人才數量及質量、關鍵崗位、人才勝任力等維度同樣剖析了人才現狀及相應策略。其中,智能製造行業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轉型重點從IT基礎設施搭建過渡到以數字技術推動業務轉型,以及對數據的治理與應用。《報告》顯示,未來3年智能製造數字人才供需比預計從1∶2.2擴大至1∶2.6,約70%的受訪智能製造企業目前數字人才佔整體員工的比例不足10%。

針對數字人才供應不足的問題,人瑞研究院率先提出了數字化時代企業構建“井”型人才的理念,以更有效地實現“精準匹配”。張建國解釋道,所謂“井”型可以理解爲縱向與橫向各包含兩個層次,橫向指勝任崗位的基本特徵要素、貫穿各行業、領域、技能的通用能力,而縱向則包括業務能力、數字技能。

談及社會化用工發展趨勢的展望,陳嵐、張建國在採訪中均認同——未來的組織形態、用工模式、用工理念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依賴社會化共享用工大平臺的建立,真正意義上將多元用工普遍化。這是因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辦公軟件不斷革新迭代,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多地協同等工作組織形式得以實現和應用,推動靈活用工從基礎勞力型工作向更復雜的技術性、專業性工作延伸。對於企業來說,將是一種更加靈活敏捷、高效的多元用工模式,而從社會價值視角來看,有望打破現有的人與崗位的固化與僵化,實現形式上“去勞動關係化”,勞動者從“單位人”向“平臺人”的轉變,實現社會化人力資本的持續增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