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韓宋輝)保險業正在摸底調研行業負債成本及資產負債匹配狀況,擬根據經濟週期變化進行前瞻性調整。

上海證券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近日,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已組織行業協會及多家保險公司召開座談會,各公司在會上披露了負債成本、資產負債匹配情況等,並就相關調整政策進行了建議和討論。

下調評估利率達成共識

一位與會人士告訴記者,根據各公司披露的情況,長期拉平來看,各公司投資收益基本能夠覆蓋負債成本,沒有系統性風險。

但是,險企去年的經營數據,反映出行業需要強化風險防範。“去年,受多重因素影響,險企投資收益普遍不好,一些公司當年度的投資收益可能無法覆蓋負債成本。雖然單一年度的盈利情況不會影響公司經營穩定性,但相關風險的確需要關注。”一位與會人士表示,今年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不過長期來看,險企投資收益水平將有收窄趨勢。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分析稱,前幾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呈現出低利率態勢,隨着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普遍預期我國仍處於利率下行通道。在低利率環境下,存續保單和新售保單的利差損(險企投資收益率低於保單預定利率造成的虧損)風險都值得關注。

保險業的確到了要降低負債成本、轉變發展思路的關鍵時候。一個重要方式是從定價端入手,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業內人士表示,責任準備金可以理解爲,保險公司爲了應對將來的賠付而提取的資金儲備。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和產品預定利率掛鉤,降低評估利率也意味着降低產品預定利率,將直接推動險企負債端成本降低。

一位與會總精算師對記者表示,各險企基本就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達成共識。客觀來看,險企未來投資收益承壓,無法再支持產品端設定高預定利率。

具體調整方案待確定 

記者獲悉,會上,各公司總精算師就如何調整進行了討論,不過具體的調整方案還有待監管研究後出臺。

“我們希望以一種比較平穩的方式過渡,防止行業大起大落。”一位與會總精算師表示,有公司建議分階段調整,比如普通型長期年金的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目前爲年複利3.5%,可以先降到3%,以後再動態調整。

此外,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降低,意味着險企需要提取的責任準備金越高,那麼險企需根據業務規模增提責任準備金。一位與會總精算師表示,爲了減少增提責任準備金帶來的壓力,會上有公司建議新老劃斷,即老產品不增提準備金,新產品按照新的評估利率計提準備金。

“上述這些調整方式,行業還在討論中。最終,還需要等監管研究之後,給出一個調整方案。”該總精算師表示。

多重能力提升 助力行業穩健發展

近期,業內對於險企投資壓力、資產負債管理等話題討論頗多。記者從業內瞭解到,大家探討的焦點是,目前行業面臨的困難,與歷史上出現過的利差損風波有何不同?行業是否面臨新一輪考驗?

利差損是指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低於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業內人士表示,利差損風險主要出現在人身險公司經營中,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險企投資收益下滑,而產品預定利率調整滯後,導致險企虧損。

接受記者採訪的人士一致認爲,當前保險行業風險總體可控,沒有出現利差損風波。僅僅是個別業務、個別公司需要調整前幾年的激進策略,避免進一步積累利差損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上世紀90年代,我國壽險業曾面臨“利差損”風波,給一些保險公司帶來較大虧損。所以,在談到“利差損”風險時,人們總是忘不了那一次教訓。但是,如今不同,保險行業並沒有積累大量風險,而是出於防範風險的目的提前注重防範,兩者不能等同比較。此外,如今的經濟金融環境、險企風險管控能力、應對市場變化能力都比20多年前大大提升,可以有效保障行業穩健發展。

“近年來,保險監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重視前瞻性,做到了早預警、早干預。”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監管部門2019年對高預定利率年金保險、2020年對高結算利率萬能險,以及2022年對增額終身壽險均進行了針對性的風險調控,降低了行業風險的聚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