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一张笑脸、一头乌黑浓密的卷发、一身枣红色的旗袍……家住天河区凤凰街的贺伟群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客家嫂。作为广州天河的客家人,她对家乡凤凰街的山水、人文风情无限热爱。退休后,好学、爱分享的她,为传承客家文化注入一己之力。

贺伟群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客家嫂。

公园里的文艺展演、学校里的客家竹编传承课堂、社工站里的客家美食制作课堂……常常能够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作为凤凰街社工站的一名志愿者,贺伟群逢叫必到,是社工们喜欢的“群姨”,也是小朋友们喜欢的“客家奶奶”。

唱响客家山歌,唱凤凰、赞凤凰

凤凰街是广州市内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保留着浓厚的客家农村特色,客家山歌、婚俗等民间风俗传统保持完好。天河区嘉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凤凰街社工站负责人钟海丹告诉记者,凤凰街柯木塱村、渔沙坦村的原住村民是由梅县迁入的客家人,这里的客家山歌已经有近300年历史。“我们进村进社区走访时了解到,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钟海丹介绍,其中,凤凰街斗歌场银排岭公园最为热闹,斗歌日期间,常常挤满唱山歌的街坊。

俗话说,“客家地方才女多,个个都会唱山歌”。退休之前,贺伟群对唱山歌不算在行。2013年退休之后,她开始跟着柯木塱村客家山歌队的姐妹们,在银排岭公园学习唱客家山歌的技巧。“唱腔、曲调、唱词这些大家都是自学,互相摸索。”贺伟群说。

近年来,在凤凰街文化站、凤凰街社工站支持下,贺伟群和姐妹们还有了在室内练习的机会。“最热闹时,50多个人一起唱山歌。山歌的歌词、曲谱都是即兴的,大家在一起对唱,时间过得飞快。”贺伟群介绍,客家山歌以清唱、对唱为主,取材内容广泛,“过去,客家山歌主要是情歌对唱,对面的阿哥唱一段,阿妹唱一段。经过学习,大家突破了歌词的局限性,开始自己编歌词。我们住在凤凰街,家乡的山水、故事、人,都是歌唱的素材。春天鸟语花香,看到街头巷尾漂亮的紫荆花、木棉花、炮仗花,大家也会编成歌词唱出来。”

客家嫂唱山歌,唱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希望。近年来,凤凰街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非遗项目“客家山歌”的传承和传播。以山歌为载体,贺伟群和姐妹们不仅积极参与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还将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融入客家山歌的韵律中,形成凤凰地区一首首地道又别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唱出文明凤凰新风尚。

传承推广客家竹编、客家美食,越付出越开心

和客家山歌一样,客家竹编手工艺也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的艺术瑰宝。在贺伟群记忆里,凤凰片区多山多竹,山下多农田,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装稻谷、红薯的箩筐,放瓜果的菜篮子,出门用的斗笠等,均是竹编制品。因此,对何时进山砍竹子、如何破竹子、如何编织竹编,贺伟群都了然于心。“十一二月的竹子比较老,韧性才能达到要求,做出来的竹子更结实……”

贺伟群在渔沙坦小学教孩子们客家竹编。

2019年起,为让更多青少年感受竹编文化魅力,凤凰街社工站联合渔沙坦小学开展客家竹编手工进校园活动。作为随堂志愿者,贺伟群协助社工,带领同学们在“一压一挑”“一经一纬”中,体验制作竹制艺术作品的快乐,感受凤凰街客家人的勤劳。

客家人勤劳,也爱吃更会吃,贺伟群也是一名擅长厨艺的客家厨娘。酿豆腐、酸梅鹅、三圳酿粄 、客家甜粄……对贺伟群来说,烹饪这些客家经典美食可谓手到擒来。其中,她烹饪的酸梅鹅更是一绝。凤凰街社工站曾多次邀请她担任客家美食小课堂的主厨,向美食爱好者传授酸梅鹅的制作秘诀。“先把橄榄、青梅用醋泡好,再用蜜糖把鹅、酸梅、橄榄放在一起煮,这样做出来的酸梅鹅好吃。”贺伟群说。

除了积极传播客家文化,贺伟群还热心参与社工站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到村内探访孤寡老人、残疾人。“只要是助人活动,我都很乐意参加。能够为客家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我非常开心。客家山歌、客家竹编,只要有人愿意学,有小朋友愿意坐下来听,我都愿意教。只要老人们有需要、社工站有需要,我都愿意上门送关心!”贺伟群说,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客家山歌,主动学习制作客家美食、客家竹编,非常开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