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社會資金投入有所減少,對於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穩定市場預期,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必須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畢井泉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發表了上述觀點。

“專利保護和數據保護是鼓勵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對發明人的獎勵,本質上是一定時期內的市場獨佔,如果沒有自主定價,專利保護就失去了獨佔市場的意義,這就很難形成持續的創新。”畢井泉進一步解釋稱。

生物醫藥產業是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畢井泉表示,建設有韌性的醫療服務體系,必須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這是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回顧來看,中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近些年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

畢井泉援引數據稱,近10年來,我國批准上市的新藥數量佔到全球的近15%,本土企業在研管線佔全球的33%,數量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已經達6200個品規,覆蓋了900多個品種,實現了對原研藥的臨牀替代,降低了社會的醫藥費負擔。

與此同時,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也在逐步完善。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提高到78.2歲,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到千分之5和千分之7.1;基本醫療保險已經實現了人口的全覆蓋,參保的人數達到13.6億人,很多上市的新藥當年即可進入醫保報銷的目錄,這讓患者能夠及時用上最新的治療手段,有力地促進了生物醫藥的創新發展。

“在世紀疫情的衝擊下,中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經受住了考驗,但這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畢井泉說。

生物醫藥的創新需要鉅額的投入。2020年是中國“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收官之年。作爲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專項於2008年啓動實施。

畢井泉稱,截至2020年,對於“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央財政累計投入了200多億元。2015年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制度改革後,大量社會資本被吸引投資於中國生物醫藥研發。截止到2022年,投入生物醫藥研發的社會資金累計超過17,000億元,其中2021年超過3,000億元。“但是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社會資金投入有所減少,對於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

畢井泉認爲,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爲患者帶來更多的獲益”作爲新藥研發和批准上市的基本原則。

如何做到這一點?除了上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外,畢井泉還帶來了另外兩點建議:

一是要鼓勵原創性的新藥研發,爲突破性療法、“同類最優”的藥品上市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是要提高藥品審批的透明度,公開藥品審評結論和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據,發揮專家諮詢委員會的作用,公開論證與公衆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