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3月26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稱,全球經濟的春天還未到來,預計2023年將是全球經濟的又一個艱難之年。

她列舉了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包括:新冠疫情造成的長期創傷效應,俄烏衝突,貨幣政策緊縮對經濟活動造成的拖累。在這些因素影響下,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放緩至3%以下。2024年的前景預計會有所改善,但即便如此,全球增速仍將遠低於3.8%的歷史平均水平。

她說,全球經濟面臨着極大的不確定性,包括由地緣經濟分裂導致的風險,這可能意味着世界分裂爲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這是一種“危險的分裂”,會讓每個人境況變差、更不安全。同時,全球經濟的中期前景很可能也將繼續疲軟。

此外,金融穩定風險也明顯上升。“加息是對抗通脹所必需的,但在較高的債務水平下,從長期低利率環境向遠高於先前水平的利率快速過度,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壓力和脆弱性——近期,發達經濟體部分銀行的情形清晰說明了這一點。”

近期,美國硅谷銀行倒閉,成爲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另據報道,美當前有186家銀行存在與硅谷銀行類似的風險。相關事件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爲應對金融穩定風險,政策制定者們已經採取了果斷行動,發達經濟體央行已經加強了美元流動性供給。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壓力,但巨大的不確定性突出顯示,各方仍需保持警惕。

“我們持續密切監測形勢,評估對全球經濟前景和全球金融穩定的潛在影響。我們正在密切關注脆弱性最高的國家,特別是債務高企的低收入國家。”格奧爾基耶娃說道。未來幾周,IMF將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中國經濟強勁復甦爲全球注入動力

與此同時,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全球經濟並不只有壞消息。”她指出,中國經濟正在強勢復甦。根據IMF在1月發佈的預測,今年中國GDP的增速將達到5.2%,相較2022年大幅提高了2個百分點。推動這一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隨着經濟重新開放、經濟活動恢復正常,私人消費預計將迅速反彈。

她強調,中國經濟的反彈不僅對中國非常重要,對全球也同樣意義重大。

“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意味着其將在2023年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約三分之一,這將爲世界經濟帶來可喜的拉動作用。除了直接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以外,我們的分析還顯示:中國的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使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這種提振令人欣喜。”

她強調,有了這種穩健的復甦,中國眼下可以通過實施全面的政策來鞏固良好勢頭,繼續保持向發達經濟體趨同的增長之路。

中國經濟正面臨兩個機遇

對於中國政策制定者,格奧爾基耶娃認爲,當前正面臨兩個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再平衡,從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更多倚重消費拉動的增長——這種增長更加持久、更少依賴債務,且有助於應對氣候挑戰。

“爲實現這一目標,社會保障體系需要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應不斷提高醫療和失業保險福利,爲家庭應對沖擊提供緩衝。此外,應通過市場化改革爲私人部門與國有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加強教育投資——這將大幅提高經濟的生產力。這些政策加在一起,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IMF的研究表明,如果中國能實施這些提高生產率的改革,其實際GDP到2027年將額外提高2.5%,到2037年將額外提高約18%。而且,這種經濟增長的質量更高、包容性更強。此外,它還有助於抵消人口壓力,更快縮小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收入差距。

經濟再平衡的好處並不止於此。她指出,第二個機遇是綠色增長。IMF歡迎中國提出到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這一承諾突顯出了應對氣候變化對於長期發展的重要性。

“與許多國家一樣,中國也很容易遭受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這些事件正變得日益頻繁、嚴峻。例如,去年的嚴重乾旱導致水力發電量下降,這給電力行業造成了壓力。更重要的是,中國氣溫上升的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着更大的風險。若全球升溫得不到緩解,中國的GDP可能最早於2030年就承受損失,其幅度估計將達到GDP的0.5%至2.3%。

她強調,經濟再平衡政策將同時幫助實現中國的氣候目標。這是因爲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大部分來自電力行業和工業活動,因此,轉向消費拉動型增長將降低能源需求並緩解能源安全壓力。“從數字上看,我們的研究顯示:在未來三十年裏,這種再平衡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

她指出,這對全世界也大有裨益,將使同一時期的全球排放量下降4.5%。碳排放的下降意味着更清潔的環境。這將有益於民衆,因爲可以減少污染,提高空氣質量,改善公共衛生狀況。這也有利於生物多樣性。

(作者:鄭青亭 編輯:張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