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通过多位风格互补的基金经理互相配合,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同时拓宽管理规模的边界。此外,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是对过往基金经理“明星化”生态的一种修正,可以预防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淑慧

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以及投资难度的提升,投资管理方式须要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作战,已经成为国内公私募行业的一大共识。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尝试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产生于美国共同基金行业,由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最早在1958年开始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后来,诸如桥水(Bridgewater)、千禧 (Millennium)、城堡(Citadel)等头部对冲基金,也纷纷采取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在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下,同一只基金通过分仓的方式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参与管理,每位基金经理在自己的分仓范围内进行相对独立的操作。

资本集团旗下管理的基金通常有3到13名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具有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虽然基金经理经常交流投资见解,但他们会根据各自的观点作出独立的投资。在这样的模式下,他们构建的投资组合汇集多元化的投资理念,使投资组合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出色。

近年来,随着国内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公私募机构也开始尝试推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在公募基金,双基金经理制乃至多基金经理制逐步流行起来,私募基金中重阳、星石、保银等机构也明确采用共管模式。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得到行业关注,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随着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展,投资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通过多位风格互补的基金经理互相配合,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同时拓宽管理规模的边界。

事实上,通过平台化、团队化来提高整体投资管理能力,增强组合管理的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近年来各大资管机构掌舵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就一直强调,为了解决大规模资金管理的业绩稳定性问题,投资管理方式需要从个体导向的“牛人大本营”向强调团队协作的“黄金战队”转变。

其次,在行业竞争加剧、人才流动加快的背景下,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是对过往基金经理“明星化”生态的一种修正,可以预防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明星基金经理和专业投研团队的培养,朱雀基金的一个类比颇具看点:就像在武无第二的武侠世界,全真派要培养出王重阳第二,赔率极高,但胜率较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七子剑阵,是一场赔率中等但胜率颇高的游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绝非简单地让两个或多个基金经理配对工作。

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表示,相对于单一基金经理制,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对管理人的要求更高。它是一个体系,需要多方面支撑,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投资流程保障、中后台系统支撑、公司理念文化根基等。

事实上,在资本集团,用于运作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的软件就花费了1亿多美元,而且还在不断地改进。

王庆也透露,为了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的顺利运行,重阳投入资源开发了一整套内部IT系统,从交易结算、报表核算到合规风控,再到绩效考核等方面完成了对公司前中后台体系的重塑。

对照之下,国内大多数机构的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仍处于探索期,各家方式不一。比如,公募基金的双基金经理制,有些是以老带新,有些是能力圈互补的基金经理搭档。双基金经理下的分工方式和权责归属,不够统一和清晰。

从这个角度看,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未来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能走多远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