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能突破個人的侷限性,通過多位風格互補的基金經理互相配合,提高對市場的適應性,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同時拓寬管理規模的邊界。此外,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是對過往基金經理“明星化”生態的一種修正,可以預防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上海證券報 記者 黃淑慧

隨着管理規模的擴大以及投資難度的提升,投資管理方式須要從單打獨鬥走向團隊作戰,已經成爲國內公私募行業的一大共識。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嘗試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

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產生於美國共同基金行業,由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最早在1958年開始嘗試,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後來,諸如橋水(Bridgewater)、千禧 (Millennium)、城堡(Citadel)等頭部對沖基金,也紛紛採取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

在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下,同一只基金通過分倉的方式由多位基金經理共同參與管理,每位基金經理在自己的分倉範圍內進行相對獨立的操作。

資本集團旗下管理的基金通常有3到13名基金經理,這些基金經理具有多樣化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雖然基金經理經常交流投資見解,但他們會根據各自的觀點作出獨立的投資。在這樣的模式下,他們構建的投資組合彙集多元化的投資理念,使投資組合可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表現出色。

近年來,隨着國內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公私募機構也開始嘗試推行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在公募基金,雙基金經理制乃至多基金經理制逐步流行起來,私募基金中重陽、星石、保銀等機構也明確採用共管模式。

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得到行業關注,背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隨着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延展,投資的複雜性與日俱增,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能突破個人的侷限性,通過多位風格互補的基金經理互相配合,提高對市場的適應性,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同時拓寬管理規模的邊界。

事實上,通過平臺化、團隊化來提高整體投資管理能力,增強組合管理的專業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是近年來各大資管機構掌舵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就一直強調,爲了解決大規模資金管理的業績穩定性問題,投資管理方式需要從個體導向的“牛人大本營”向強調團隊協作的“黃金戰隊”轉變。

其次,在行業競爭加劇、人才流動加快的背景下,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是對過往基金經理“明星化”生態的一種修正,可以預防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關於明星基金經理和專業投研團隊的培養,朱雀基金的一個類比頗具看點:就像在武無第二的武俠世界,全真派要培養出王重陽第二,賠率極高,但勝率較低;而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七子劍陣,是一場賠率中等但勝率頗高的遊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絕非簡單地讓兩個或多個基金經理配對工作。

重陽投資董事長王慶表示,相對於單一基金經理制,多基金經理共管制度對管理人的要求更高。它是一個體系,需要多方面支撐,包括人才培養體系、投資流程保障、中後臺系統支撐、公司理念文化根基等。

事實上,在資本集團,用於運作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的軟件就花費了1億多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地改進。

王慶也透露,爲了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的順利運行,重陽投入資源開發了一整套內部IT系統,從交易結算、報表覈算到合規風控,再到績效考覈等方面完成了對公司前中後臺體系的重塑。

對照之下,國內大多數機構的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仍處於探索期,各家方式不一。比如,公募基金的雙基金經理制,有些是以老帶新,有些是能力圈互補的基金經理搭檔。雙基金經理下的分工方式和權責歸屬,不夠統一和清晰。

從這個角度看,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未來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能走多遠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加載中...
相關文章